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与一些发病率较高的西方国家,如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国内诊断为结肠癌的患者年龄较为年轻,中位年龄在45岁左右,且结肠癌患者死亡率在我国近30年来明显升高[1]。结肠癌细胞容易向远处播散是导致肿瘤进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探索相关因子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找到该相关因子对应的治疗靶点对于研究结肠癌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某种途径使原本具备粘附和亲和力的上皮细胞不再具备此特征,导致细胞间空隙增加,细胞容易向远处游走,而获得了间质细胞应有的特性,使细胞更加容易发生转移[2-5]。已有研究证实KLF8通过某种途径使细胞中E-cadherin减少,从而诱导EMT,并进一步加速肿瘤细胞形成远处转移[6]。有研究表明,Snail1可通过某种途径使E-cadherin的表达减少,参与EMT的发生,使癌细胞的细胞表型发生改变,细胞间相互吸附的作用被削弱,促进了细胞向远处转移,增强了其侵袭、转移的能力[7-8]。有研究显示,在肿瘤细胞中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能够破坏细胞膜本身的屏障,屏障功能丧失导致细胞浸润、游走能力增强;同时MMP9能够参与血管的生成过程,肿瘤的转移主要依靠其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故MMP9的表达使得肿瘤细胞更加容易转移到周围正常组织中,由此产生肿瘤的转移[9]。目的:通过检测KLF8、Snail1及MMP9三者在所选取的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这三种因子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新的观点,同时为肿瘤患者的治疗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新靶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结肠腺癌组织蜡块标本共90例同时选取癌旁正常组织蜡块标本共计30例,且全部标本来源的患者术前未经过包括放射性射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及肿瘤相关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等治疗手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LF8、Snail1及MMP9水平高低,分析三者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患者的TNM分期、肿瘤在组织中的浸润深度及存在淋巴结转移与否等是否相关。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为进行计数资料统计的方法,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断这三者之间相关性,检验标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KLF8、Snail1及MMP9在结肠癌组织和邻近的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不同的是,三者在结肠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均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高。KLF8及Snail1表达于细胞质,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56/90)和64.4%(58/90),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6.7%(11/30)和40.0%(12/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5;χ2=5.531,P<0.05)。MMP9表达于细胞核,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0.0%(54/9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0,P<0.05)。2.KLF8、Snail1及MMP9于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其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在组织中的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结肠癌组织中KLF8与Snail1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r=-0.173,P>0.05);MMP9的表达分别与KLF8、Snail1呈正相关(r=0.346,P<0.05;r=0.1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F8、Snail1及MMP9三者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且三者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相关。MMP9的表达分别与KLF8及Snail1呈正相关,提示通过检测KLF8、Snail1及MMP9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新型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利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