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决策者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农业结构顺利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学者们和实务工作者们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各抒己见,一些争论性的观点尚未形成共识、一些模糊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一些分散性的思想需要系统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始终面临着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作为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现阶段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面临着资源、市场、环境三重约束的挑战,又面临着人员、资金、信息双向流动带来的机遇,需要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鉴于此,在思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时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现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困境在哪里?如何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有效率?如何将其付诸实施?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展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在系统梳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研究的相关思想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内涵,探寻了经典作家的农业科技思想、西方学者的农业科技创新理论,通过对国内学者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观点的归纳,把握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发展现状和缺憾。现有研究在层次上涉及宏观(国家)、中观(区域)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框架、建设内容、建设实施等五个方面,但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尚未达成共识、研究视角有待扩展、研究主体具有局限性。 随后,本文对美国、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四个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和主要做法进行了阐述。美国注重建设农业科技研究系统和推广系统,通过法律护航,实现产学研合作和人才素质提升;日本强调农业科技研究系统和推广系统并举,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荷兰突出农业科技应用系统,以农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保障经费投入,实施企业化改革;以色列围绕农业科技应用系统加强研究系统和推广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尽管各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但其中共性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多层次、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作用发挥举足轻重;加强法律保护;资金投入保障有力;产学研合作密切;注重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重视农民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紧接着,本文考察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通过历史发展回顾和成效评估两个角度,分别把握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三个子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初步勾勒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明晰了现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整体效果以及存在的主要发展障碍和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系统和推广系统先后经历了创建与发展、破坏、恢复与改革三个时期,成效明显,但问题不少。科技体制改革后,农业科技研究系统在发展规模、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创新主体活力等多方面成效明显,而在管理体制、主体发育、运行机制转变等方面障碍突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发展状态、系统模式、运行机制、职能发挥等诸方面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衔接不畅、推广队伍不稳、基层推广网络破裂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困境。农业科技应用系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子系统,在我国主要由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组成。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单个农户既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的最小单位,又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终用户,本文以农户为对象对农业科技应用系统进行了评估。现阶段,农户特征变化对农业科技应用带来了不同影响,同时农户农业科技需求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对农业技术的使用也从无偿使用向接受有偿技术服务转变,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逐渐多元化。 在对现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考察基础上,本文逐次讨论了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状况、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特点、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要素双向流动四个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现实条件,为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体系优化建设提供分析基础。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三方面的状况基本反映出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概貌;而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既具有别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共性,又在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制度等影响下具有特殊性,表现出强烈的特质性,即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和农业生产处于弱质地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有别于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区域性、风险性、公共性、阈值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各要素对体系优化建设的影响则表现为人员、资金、信息双向流动的影响。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从框架设计和实施路径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体系优化涉及的基本方面出发勾勒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整体框架蓝图,包括目标、依据、模式、原则、机制、阶段、指标体系等。本文先是建立了由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目标搭建的体系优化目标层次图,而后根据农业科技研究系统内研究主体的不同行为特色、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内推广模式的不同特点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子系统间协同的可行性这三点来分析体系优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各创新主体耦合联动入手提出体系优化的集成模式;同时,基于体系优化是对现有体系的一种改良的认识,优化现有体系应遵循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地制宜、集成、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五个原则以及应注重分工协调竞争合作、激励约束、利益共享、信用四个机制;而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和市场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两种重要力量,根据两种力量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比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经历政府推动为主、政府牵动为主市场牵引为辅、政府牵引为辅市场推动为主三个阶段;体系优化目标实现程度需要测度指标衡量与评估,本文在体系优化三级目标定位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指引下,建构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优化指标体系。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建设的五条具体路径,即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民集成合作、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新型农民培育。 最后,本文选择了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技术市场完善和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三个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完善保驾护航。在农业科技投入上,针对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现状提出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资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调整和改善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监管等对策思路。同时,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农业技术商品的定价问题、农业技术市场的服务问题、人才问题和运行规范问题上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仍面临着保护不均衡、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需要转换保护理念,完善相关立法、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等。 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探寻理论源泉→发掘典型国家建设经验→考察我国体系发展历史→把握体系优化现实条件→设计优化框架→选择优化路径→营造支撑环境的思考逻辑,将研究内容环环相扣,前后照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研究框架。(2)初步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系统框架。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建设涉及的基本面入手,对体系优化的目标、依据、模式、原则、机制、阶段、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勾勒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整体框架。(3)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本文在国内学者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定义的基础上,对该定义的内涵进行了挖掘和提升,为全文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4)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体系优化的指标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目标也应是由各子目标组成的系统体系。本文针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目标进行粗略勾勒而缺失子目标研究的现状,从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搭建了体系优化的三级目标体系,并探索性地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体系优化指标框架。(5)从动态关系角度研讨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行为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将集成模式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的模式选择。本文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两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为例,对两者选择合作时机切入的界面移动情况进行分析,试图借以说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集成合作的机理,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提供模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