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与角膜板层刀制瓣在LASIK术后视觉质量及术后干眼症状等多项指标,评价不同的制瓣方式在LASIK术后的疗效差异,为指导开发更为精确、具有更好视觉质量的角膜制瓣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1月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激光中心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并能保存6个月完整随访记录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飞秒组为VisuMax飞秒激光(德国CarlZeiss公司)制作角膜瓣,共60例120只眼,平均年龄25.9±8.9岁。术前球镜度数为5.32±1.65D,柱镜度数0.86±0.52D;板层刀组为AmandusⅡ角膜板层刀(瑞士生产)制作角膜瓣,共60例120眼,平均年龄26.1±9.2,术前球镜度数为5.41±1.57D和柱镜度数0.93±0.69。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均>1.0,球镜度数小于12D,柱镜度数小于5D,术前2年屈光度数稳定,每年增幅不超过0.5D,术前停带软性角膜接处镜至少15天,年龄18-45周岁,并排除屈光参差,眼部活动性感染和炎症性病变;眼睑形态异常如睑裂闭合不全、内翻倒睫;严重干眼症;临床前期及临床期圆锥角膜;精神疾病患者等。两组男女比例、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月和3月、6个月。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 1、裸眼视力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6个月时,两组无任何一只眼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下降。 3、残余等效球镜两组在第一个月内屈光状态不稳定,而在术后1个月后,两组屈光状态都趋于稳定。在术后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两组的残余等效球镜度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4、高阶像差术前总高阶像差和球差两组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均大于术前(P<0.01),有统计学意义,直到术后6个月,仍没有恢复至术前水平。 5、对比敏感度函数 CSF值之间的两组手术前所有的空间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6个月,飞秒组CSF值在1.5、3、6、12、18空间就频率上均高于微型角膜刀组(P<0.01)。 6、眼表疾病指数(OSDI)术前平均得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微型角膜刀组显著高于两组术前水平(P<0.01)。OSDI分数术后1个月两组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 7、泪膜破裂时间(TBUT) 飞秒激光组与机械板层刀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均比术前缩短,且(P<0.01),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后6个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然而术后3到6个月时,飞秒激光组和机械角膜刀组之间差异显著,飞秒激光治疗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高于角膜板层刀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与角膜刀制瓣组相比,飞秒激光制瓣组在客观视觉质量指标(高阶像差,泪膜破裂时间等方面)存在优势。 2、瓣的光滑度等影响LASIK术后视觉质量,因此制作更加准确,光滑的角膜瓣将是今后LASIK手术的发展方向。 3、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残余等效球镜上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这说明在LASIK手术中,两种不同的制瓣方式同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