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流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水文特征变化的两大驱动因素,但当前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气候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具有累积性的效应,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水位屡创新低,低水位持续时间延长、旱涝灾害频发等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争论的焦点是气候变化还是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选择鄱阳湖主要支流之一的乐安河流域为研究对像,该流域具有长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1954-2012年)。通过统计方法(敏感性分析)和理论模型(Tomer-Schilling framework)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以期为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期气候因子分析发现,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近10年来干旱情况日益加剧,尤其是2003、2004和2007年干旱时间分别达到56、81、57 d;流域降水量有所增加,且近些年来暴雨强度和暴雨频率都有所增加。(2)通过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发现径流在1985和2003年存在两个显著的突变点(P<0.01),说明近几十年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气候变化使径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198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有: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0.65 km2和17.94 km2,草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34.13 km2和13.70 km2,水域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NDVI从0.2950(1985年)减少到0.1302(1995年)而后又增加到0.2645(2005年)。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流域内植被恢复有积极作用,且植被覆盖逐渐恢复和好转。(4)通过运用敏感性分析法和Tomer-Schilling framework两种方法相互佐证,我们得出结论:相对于1954-1985年而言,1986-2003年内气候因素占主导(66.15%),土地利用变化次之(33.85%);2004-2012年内土地利用变化占主导(77.60%),气候因素次之(22.40%)。(5)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均同时产生累积或削弱径流的作用,表明两者对径流的影响产生了“协同”效应。(6)乐安河流域不同时间段内LUCC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主导作用不一致,主要取决于径流的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