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的罪犯心理矫治管理体系研究 ——以A监狱为例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d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关,不仅要关押犯人、使其接受惩罚,同时还要让犯人能够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积极改正。心理矫治作为教育改造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旨在借助科学的矫治方法将在押罪犯错误的思想与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监狱罪犯改造效果关乎监狱内部的安全稳定,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PDCA管理理论及罪犯心理矫治理论进行阐述,为后续实践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以A监狱为例,简要介绍A监狱管理现状及A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并分析A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存在问题。再次,创新性的将PDCA管理理论应用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来,力图达到更好的罪犯心理矫治效果。构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PDCA管理体系,并选取A监狱暴力犯为研究对象,对该管理体系进行实施与评价,对原有的罪犯心理矫治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最后,从营造积极向上的管理氛围、建立专业优秀的矫治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系统等方面建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PDCA管理体系保障机制,确保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完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升监狱罪犯心理矫治水平,使罪犯达到正常标准,降低服刑人员重回社会后的再犯罪率。研究表明:将PDCA管理理论应用于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来,能有效改善罪犯心理健康状态,提升罪犯心理矫治效果,降低罪犯的再犯罪率,提高罪犯心理矫治管理水平,促进整个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不断标准化和制度化。图29幅;表14个;参57篇。
其他文献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水平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水平的1%~2%,为实现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满足建设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的需要,污水处理行业碳减排技术的开发及碳中和路线图的搭建迫在眉睫.本文是国家水专项“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课题近年来科研成果的总结,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污水处理技术体系,从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和“碳中和”角度出发,在污水“碳转向”、污水处理过程“碳减排”、基于大数据和
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深刻影响居民的空间行为和空间体验评价。本研究基于眼动行为实验范式,招募大学生受试者观看高、低活力的北京市区街景视频,并采集眼动数据和量表分数,利用图像语义分割和因果推断建模,探讨场所尺度的活力和个体尺度的人际信任两种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场所活力与人际信任对环境恢复力、社会性视觉偏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场所异质性;同时,对视觉行为的作用则具有场所同质性和协同性,场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起来,有助于高校应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形势,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弥补教育短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文章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首先,从城市层面分析了商业空间规模和效益的耦合与演变,发现:二者在时序上呈现出动态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中心-外围”圈层分异特征。具体而言,中心圈层耦合度较高,效益水平整体高于周边地区;外围圈层空间效益的增长滞后于规模的增长,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但随着新兴商业中心逐步发展成熟,耦合动态水平有所提升,耦合区域沿空间扩张方向呈跳跃式推移。其次,从单体层面进一步分析发现,规模和效益不
规划知识传播是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下出现的国际规划研究新热点,在国内展开相关研究对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规划知识外传十分重要。在界定规划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依据范畴变化及阶段划分的既有研究,提出本文观点。认为传播历程上,可归纳为时间上有交叠的3个阶段,即殖民时期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创生与完善时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时期。同时,系统梳理了学者针对每个阶段的分析焦点。传播类型上,可分为单向型
通过上海都市圈内苏州至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的实证研究,认识苏沪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多源大数据量化测算苏沪跨城通勤总体空间特征、认识宏观政策上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运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分析框架,解析了苏沪通勤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苏沪跨城通勤存在“择居主导”与“择业主导”两种典型模式。第二,两种模式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均包括宏观约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各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特殊教育学校及教师的发展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转岗教师较多且年龄偏大、无编制的教师较多且师生比偏大、教师专业培训内容有待完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康复训练缺乏、学前与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类培训、推进个别化教育
利用2009年和2015年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结合社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对南京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5年间持续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分异的主因子包括住房条件、迁居特征和经济地位;而聚类形成的居住社会区虽在数量上处于稳定(4类),但
2000年以来,在市场和政府双重脱嵌作用下,为什么乡村工业没有走向集聚发展?立足于后乡土社会,基于经济活动嵌入性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结合案例,尝试阐释乡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认为,新时期乡村工业分散发展与后乡土社会具有共生性和同构性的特征,围绕农村土地开发及其增值收益,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建构了一张复杂的“利益之网”,而填充在其中的“关系之网”使得三者合作更加牢固。乡村规划
基于“空间—社会”有机关联视角,建立“聚落格局与择居智慧、簇群院落与血缘关系、仪式地标与宗法信仰、街巷场所与人居理念”的形意关联分析框架,剖析家族聚落空间特征并挖掘其背后潜存的社会语义。空间特征表现为:辩方正位的区域格局与多足鼎立的组团格局,有机生长的家族簇群与特殊安排的户支院落,中心引领的祠堂与极域控制的庙宇,适应场地的街巷与产权明确的场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语义为:强调主体的认同与族群的协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