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定点旋转复位法对颈椎病临床疗效及颈椎影像学矢状位参数的影响,以及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cTDR)与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病术后影像学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第一部分: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45例给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前拍摄颈椎X线,采集患者VAS评分。每周给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1次,连续1个月后随访,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评价定点旋转复位法对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第二部分: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患者79例(其中单节段34例,双节段45例)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77例(其中单节段32例,双节段45例)。测量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矢状位参数C2-7 Cobb角(C2-C7 Cobb Angle)、C2-C7矢状面轴向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 1 斜坡角(T1 Slope,T1S)、手术节段角(segment angle,SA)。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组内手术前后各参数是否有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不同组间各影像学参数是否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VAS评分为(7.1±1.3)分,治疗后VAS评分为(1.2±1.5)分,患者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临床疗效:本组临床治愈23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颈椎影像学矢状位参数变化T1S治疗前(24.63±4.25)°,治疗后(22.87±5.93)°;C2-7cobb 治疗前(9.30±9.00)°,治疗后(9.74±7.89)°;C2-7SVA 治疗前(15.43±8.97)°,治疗后(14.84±7.05)°。各矢状位参数手法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第二部分:单节段cTDR、ACDF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A、T1S较术前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发现cTDR组恢复颈椎SA节段角度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参数Pearson分析结果示:T1S、C2-7 Cobb角与SA相互呈正相关(P<0.05)。C2-7 SVA 与 T1S、C2-7 Cobb 角、SA 呈负相关(P<0.05)。双节段cTDR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A、C2-C7 Cobb角、C2-C7 SVA值及T1S和术前相比,有所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A、C2-C7 Cobb角、C2-C7 SVA值及T1S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前两者在SA、C2-C7 Cobb角、C2-C7 SVA值及T1S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A及C2-C7 Cobb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C2-C7 SVA值及T1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学参数Pearson分析结果示:T1S、C2-7 Cobb角与SA相互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影响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相比,单节段、双节段cTDR均可恢复手术节段角度,改善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平衡。而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ACDF可以部分恢复的颈椎置换节段角度以及调节T1倾斜角,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ACDF治疗后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没有明显影响。因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比融合术在恢复颈椎病患者置换节段角度及矢状位参数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