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是宏观经济金融研究的重要问题,货币政策研究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货币政策实践,也关系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否能实现。我国自1984年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开始,才有了货币银行学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从我国近30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时好时坏。我们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各宏观经济因子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有助于我们认识货币政策的传递渠道及最终目标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Bernanke、Blinder(1992)和Sims(1992)提出VAR模型并用于研究货币政策以来,大量的文献采用VAR模型来检验和度量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Bernanke(2005)[4]指出采用VAR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至少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由于“维数灾难”问题VAR模型很少使用六个以上变量来建模,这样模型只用到了较少的信息,而货币当局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远比此丰富。第二模型中使用的变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经济理论中的变量,例如“经济活动”(Economic Activity)并不能用GDP或者工业增加值完全代表。第三、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他们关心的变量通常较多,但受VAR模型变量数目的限制能做脉冲响应分析的变量较少。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采用马尔可夫机制转移结构因子扩充VAR(MS-SFAVAR)模型来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研究。Bernanke(2005)将VAR模型和因子模型相结合提出的动态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能有效克服VAR模型以上三个缺点,但是由于模型估计出的因子并没有清楚的经济含义,我们借鉴Belvsio和Milani(2006)提出的SFAVAR模型的设定方式,使得因子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其次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体制转型,经济运行经过了不同的阶段,为了能捕捉到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机制转变,我们考虑在模型中加入马尔可夫状态转换机制。因此在结合了SFAVAR模型和马尔可夫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优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MS-SFAVAR模型,并选取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国民经济产出、价格水平、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相关81个经济变量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论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其次回顾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理论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应用MS-SFA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MS-SFAVAR模型实证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经济运行存在非线性的特征。马尔可夫机制转移模型估计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三个明显不同的区制状态,通过分析,三个区制的特征十分明显,分别对应着我国“通货紧缩”、“通货适中”、“高通货膨胀”三个状态。通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我们发现我国经济更倾向于呈现出“通货紧缩”→“通货适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样一种周期循环波动的状态。(2)货币政策冲击效果来看,我国存在价格之谜,也存在房价之谜,利率对产出的影响不显著;货币供应量对产出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股市房市也有显著的影响。(3)货币政策效果存在非对称性。通过分区制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发现当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状态时,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能起到较好地抑制通胀,也会减少经济产出,使房价下降,股市也会受到负影响。当经济处于“通货适中”的状态时,扩长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出,提高物价水平,推动房价上涨及催生股市繁荣。但是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降低,利率冲击效果约是高通货膨胀时效果的十分之一,货币供应量冲击效果约是高通货膨胀时的四分之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几乎无能为力,在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