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遗传结构和表型分化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种形成的相关遗传机制和演化过程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中心目标。近年来,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了解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因素对物种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生物表型和遗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变得更加重要。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属于攀鼩目(Scandentia),树鼩科(Tupaiidae),树鼩属(Tupaia)为东洋界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是Scandentia在中国的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四川和海南岛等地,采用分子技术已经证明其较啮齿类与灵长类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且相较于一些灵长类,尤其是用于实验动物的猕猴属,具有更短的生殖周期,且其具有体型小、脑指数比例高、饲养成本低等特点,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替代灵长类的新型实验动物。关于T.belangeri的地理分布、形态、生理和微卫星DNA等方面已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缺乏种群基因组水平的研究,对T.belangeri的种群遗传水平的知识有限。本研究以T.belangeri的6个亚种的134只个体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方法,首次从遗传水平分析了T.belangeri的亚种分类情况,对科学利用T.belangeri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且评估了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基因流和种群历史动态等特征,为培育T.belangeri的优良品系和人疾病模型提供重要的遗传学数据;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并结合地理和生态距离,探究了驱动其遗传分化的模式;另外,对T.belangeri种群的头骨和形态表型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其表型分化的水平,并结合环境因子,阐明其表型分化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整合遗传、形态和环境数据揭示环境差异和遗传对其表型分化的驱动力量,深入理解T.belangeri对异域环境的生存适应机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首先,种群结构和主成分分析以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滇西亚种(T.b.chinensis)、滇南亚种(T.b.yunalis)和瑶山亚种(T.b.yaoshanensis)应为同物异名亚种,合并为新滇西亚种new T.b.chinensis,故T.belangeri分为4个有效亚种,包括,T.b.tonquinia、T.b.modesta、T.b.gaoligongensis和新滇西亚种;评估各亚种间遗传分离时间,结果表明,T.b.chinensis、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在遗传水平上没有分离。新滇西亚种与T.b.modesta、T.b.gaoligongensis、T.b.tonquinia之间,T.b.gaoligongensis与T.b.modesta、T.b.tonquinia之间分离时间在2万5千年前开始,T.b.modesta与T.b.tonquinia分离较晚,在1万年前左右;其次,重建T.belangeri种群历史结果表明,不同亚种间有效种群大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具有不同的波动大小,低温环境可能会降低T.belangeri有效种群大小;最后,各亚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存在差异。2.各亚种的不同种群间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水平,其中性分子标记差异(Differentiation at neutral molecular markers,Fst)的范围在0.028-0.914(平均为0.499),4个有效亚种间种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分化水平,而新滇西亚种内不同种群间具有中等或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群间成对Fst和Fst/(1-Fst)与地理距离(Isolation by distance,IBD)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导致遗传分化的因素是生态因子胁迫而不是地理距离;除了Fst/(1-Fst)与降水量距离(Isolation by precipitation,IBP)间无相关性外,Fst和Fst/(1-Fst)与环境距离(Isolation by environment,IBE)、海拔距离(Isolation by altitude,IBA)、温度距离(Isolation by temperature,IBT)、IBP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IBA对遗传距离的影响最大。高海拔种群(KM和PM种群)的与嗅觉相关基因较低海拔种群(DX和HN种群)的选择性消除,表明嗅觉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树鼩对环境的适应。3.表型性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间形态指标出现明显分化,头骨指标较身体指标具有稳定性;其次,T.belangeri的表型性状种群间变异大于种群内变异,表明表型性状的种群间变异为主要因素,同一亚种不同种群间亦存在表型变异;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首先T.b.tonquinia和T.b.modesta聚成一个支系,其他种群聚为一支系,进一步分成T.b.gaoligongensis支系;滇西亚种的DL种群、ML种群和LQ种群聚为一个支系;将T.b.yunalis,T.b.chinensis的KM种群和XC种群以及T.b.yaoshanensis聚为一个支系,意味着基于表型数据将昆明和西昌的T.b.chinensis与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聚在一起。环境因子,包括海拔,经度,纬度,降水量和大气压与T.belangeri表型性状具有显著相关关系。4.成对表型性状差异(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a trait,Pst)和成对Fst比较结果表明,新滇西亚种的两两种群间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成对Pst大于成对Fst,表明新滇西亚种种群间表型性状受到明显的自然选择压力,即环境差异在表型分化中起到主要驱动作用;而4个有效亚种间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性状的成对Pst小于成对Fst,表明表型在不同的群体中受到偏爱,并发生稳定的中性选择。IBD与成对Pst无相关关系,而IBA,IBE,IBT和IBP对成对Pst的贡献不同,其中IBA和IBT对成对Pst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1)T.belangeri分为4个有效亚种,包括T.b.tonquinia、T.b.modesta、T.b.gaoligongensis和new T.b.chinensis(包括,原T.b.chinensis、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且T.b.chinensis、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在遗传水平上并没有分离。各亚种的种群具有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新滇西亚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稳定,较适合选为培养品系的亲本;2)亚种间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水平,新滇西亚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具有中等或很低水平的遗传分化,而4个有效亚种间具有很高的遗传分化水平;IBD与遗传分化水平无相关性,表明T.belangeri不符合距离隔离模式,而符合环境适应模式,其中IBA对遗传分化具有更大贡献;3)亚种间表型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头骨性状较身体性状稳定,种群间变异占主要因素;基于形态学数据亦将KM和XC的T.b.chinensis与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聚在一起,环境因子与其表型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新滇西亚种的不同种群间的表型分化受环境差异的驱动,而4个有效亚种间的表型分化发生了稳定的选择。4)本研究还突出全球历史气候在T.belangeri种群动态中的作用,表明低温可能是T.belangeri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在不同海拔群体间鉴定了与嗅觉相关的适应基因,发现高海拔地区种群与嗅觉相关的基因被选择性地剔除,为后续进化生态学研究及全球变暖对树鼩分布的影响提供理论资料。总之,本研究首次通过采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定证T.belangeri在遗传水平上应为4个有效亚种,认为T.b.chinensis与T.b.yunalis和T.b.yaoshanensis为同物异名,并给出了4个亚种的鉴别特征。从南向北扩散过程中T.belangeri遗传和表型均出现分化,且其遗传分化符合环境适应模式,而不是地理距离模式,表明T.belangeri可能是研究同域物种分化的重要研究模型;本研究为探究热带小型哺乳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文化基因理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启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通过抢救性政策保留其基本形态,更要活化其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基因。现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析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活化的路径。
期刊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较高,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以及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将轻钢龙骨墙体应用于装配式近零能耗建筑中。然而,轻钢龙骨墙体自身存在多处热桥,如何降低热桥效应、提高墙体保温性能是将其应用到装配式近零能耗建筑中的一大难题。通过三维模拟分析法,研究了轻钢龙骨墙体各构件对装配式轻钢龙骨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并针对类似结构的墙体提出了避免高
期刊
为探究川黄柏幼龄林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累积、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以1-3年生川黄柏为材料,测定分析不同月份不同树龄地上和地下部位盐酸小檗碱含量、生长量和生物量,以及不同树龄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1-3年生苗木各部位盐酸小檗碱含量年均值分别达2%、3%和5%,以6月较高,且各生长时期均以地下部位较高;(2)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在1年中的增长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迅速增加→
期刊
文章从云和畲族服饰的现状调研入手,以浙江云和地区的传统畲族服饰为主要对象,通过社会学研究中的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对其服饰特征和现状进行了传承保护的相关研究分析,得出云和畲族服饰处在动态变化和模糊成长中的结论,认为云和县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存在原生态服饰文化环境缺失的困境,并提出了从文化宣传、制度建设、深化研究、教育传承和活化使用五个层面的合理建议。
期刊
调查食品专业本科生对于《食品安全学》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分析影响食品专业本科生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因素,为后续高效、有序地开展《食品安全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7.2%的本科生不排斥《食品安全学》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66.36%的本科生更青睐混合式教学。57.01%的本科生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激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
期刊
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使其能够生长在极端干旱和寒冷的严酷环境中,苔藓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探讨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的群丛特征,明确影响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在西藏高寒草原区域共设置40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采集、记录苔藓植物,基于物种和样地生态因子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
期刊
北魏末年因徙蛮政策失当,引发荆蛮外叛。平定李洪叛乱后,北魏设立南广州。永安元年,费穆解荆州之围,北魏调整南疆区划,在南广州基础上,分荆、司之地置广州。因间隔甚短,致使《魏书·地形志》南广州与广州并存,且所领郡县多有重合。北魏分裂后,广州倒向西魏,成为洛阳滞留贵族入关的枢纽,防御重心即由抗拒晋阳威逼转换为遏制东魏西进,由此卷入东西势力角逐中,因而反复易手。武定五年,侯景叛东魏,将广州献给西魏,东魏遂
期刊
为揭示当归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征,文中以甘肃岷县闾井镇当归种植区不同连作年限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周边休耕多年的土壤为对照.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并预测当归土壤细菌群落的基因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当归连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休耕地土壤,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
期刊
建立天然植物饲料原料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相似度计算和主成分分析模式识别方法评价不同批次天然植物饲料原料黄芪的质量。收集甘肃、内蒙古和新疆三个产区15个批次的黄芪,采用HPLC-DAD建立15个批次黄芪的指纹图谱。对15个批次黄芪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天然植物饲料原料黄芪主要含黄酮和异黄酮类,指纹图谱
期刊
根据2016年和2020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大面站调查数据,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非参数方差分析(PERMANOVA)研究了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多时间尺度(年际、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和2020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8种,2年共同种为33种。根据经度、纬度、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的聚类分析,将2年夏季站位分为3组: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