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玛曲高寒湿地生态退化与修复适宜性评价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干旱与半干旱带之间,属于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带,复杂多样的生态组成和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在自然与人为的共同干扰之下脆弱易变。作为黄河水源重要的补给区,位于黄河源区东南端的玛曲素有“黄河蓄水池”和“生态源”之美誉,是黄河流域的生态前沿和生态屏障。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玛曲湿地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日益严峻、荒漠化不断加剧,黄河上游水量不断减少,玛曲湿地生态保护形式严峻。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对玛曲高寒湿地近20年来的景观生态格局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以及转移矩阵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基于MODIS的NDVI数据,对玛曲高寒湿地近12年来的生态退化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AHP方法构建玛曲高寒湿地修复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玛曲高寒湿地修复的空间适宜性和优先性进行了分析,为湿地修复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与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玛曲高寒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运用景观指数法对玛曲高寒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年来玛曲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呈现出景观破碎化、形状复杂化、景观离散分布等特征。基于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研究区域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相互转移的具体转移动向以及数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减少736.96km2,湿地率由21.84%降至14.16%,沼泽湿地面积明显萎缩,亚高山草甸向东北扩张。2.玛曲高寒湿地生态退化时空分析。通过对NDVI与植被生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NDVI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植物干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分析研究区2000年至2011年间,12年的年均NDVI与年均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发现:阿万仓、阿孜畜牧试验站、采日玛、曼日玛、齐哈玛、河曲马场几处的NDVI值有减少,湿地退化趋势明显;对研究区整体的年均NDVI值分析发现其值逐年递减,整体生态退化趋势明显。对NDVI年累计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曼日玛和河曲马场处的湿地景观在空间结构和数量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处于频繁波动的状态。对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东南部的曼日玛、齐哈玛、采日玛、玛曲处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值均有下降,而西南高山地区木西合处的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研究区的累积植被覆盖度在玛曲县的尼玛镇、阿万仓湿地处以及与四川省交界的玛曲县的东南地区值较大,表明有着活跃的变化状态。3.玛曲高寒湿地修复适宜性评价。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干扰因素两方面出发选取了对湿地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8种因子:将地形(DEM与坡度)、植被状况、景观类型、水文状况、土壤类型、城镇干扰和道路干扰作为环境因子,以上8种因子作为指标层,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建立湿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模型结果发现:研究区内湿地适宜区域面积为1816.97km2,占总面积的18.94%。将玛曲高寒湿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湿地退化现状相结合,对玛曲高寒湿地修复的优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资金、人力以及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下,采日玛和曼日玛处的湿地应进行优先修复。
其他文献
【正】 本索引系香港大学图书馆杨国雄、黎树添合编,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于一九七九年出版。本书为十二开本,计五○五页,共辑录香港各大图书馆庋藏的自1927年至1974年间刊
主题为“和谐计算·卓越视界”的AMD创新技术大会于4月23目在北京举行。会上,来自AMD公司总部的技术专家全景式地讲解并展示了涵盖AMD未来计算平台、图形计算平台、移动计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体"功能器官",随着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及健康的相互关系及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科技制高点
用金相法和铁素体仪法测量了铁素体含量,并作了对比分析。认为用铁素体仪法测定铁素体含量,快速、准确且易操作,可以满足生产检验和科研试验的需要。
以50 m预应力混凝土T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T梁实际现状调查,分析了影响T梁张拉侧弯的主要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侧弯控制措施,解决了T梁张拉过程中的难题,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