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首次较系统地对甜瓜枯萎病的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本课题对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主要甜瓜品种进行了枯萎病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和实验室分离鉴定,获得了致病菌株,根据分离物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等,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将获得的致病菌株确定为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oxysprum f.sp.melonis)。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进行,其中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光照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孢子的产生:pH值为2.0-8.0时,各种类型的孢子均会萌发,但萌发率达到最高值时的pH值为6.0,pH值超过9.0时,孢子不再萌发,说明病原菌喜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振荡培养既有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孢子萌发。 接种方法研究表明,接种方法对致病性有影响,其中伤根灌根接种法的发病率较高。人工接种其它科属植物试验结果表明,甜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具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 甜瓜枯萎病发生规律调查显示,该病在甘肃省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为20%左右,严重的可高达80-90%,引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其中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民勤等地轻度至中度发生;中部的兰州等地中度发生;陇东的庆阳、平凉等地中度至严重发生。此病在甜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在苗期,发病盛期在开花座瓜期,严重时,通常一个蔓接一个蔓地从顶端开始干枯,直至整株枯死。田间常见病害症状有3种类型:猝倒型、侏儒型、萎蔫型。 影响甜瓜枯萎病发生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土壤中速效氮含量越高,病情指数越高,这个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甜瓜施肥水平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施用过量氮肥与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甜瓜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对病情发展影响很大,5月中、下旬(甜瓜开花前后)的地表土壤含水量在15—25%之间,且有降水过程,则病情发展减慢,而且还可使已发病的植株根部很快长出新根,如果这时土壤含水量低于10%,且持续干旱,发病株就会干枯死亡,这也反映出土壤含水量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育苗方式不同枯萎病发病率不同,可能是由于采用育苗床等育苗方法,在移栽时或多或少地都会伤根,枯萎病菌很容易从伤口侵入,由此导致枯萎病发病率高;轮作方式不合理,会引起枯萎病流行,调查发现,凡是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