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绩效预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9月13日我国学者第一次对我国大学进行评价排名以来,已有30多个机构或者团体发布了对我国大学评价报告,这些研究多从大学科研能力角度入手对大学综合或分类评定,而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和应用研究较少。本文从分析高等院校教育产品复杂性和公共性角度出发,应用丰富的大学评定数据,结合高校财政预算资金投入,研究高等院校教育产品社会公众认可度和教育财政资源分配关系,即把对高等院校的评定和高等院校的估价相结合,研究高等教育经费的绩效问题。教育财政预算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其核心是财政绩效问题,本文主要就高等学校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和监督问题展开讨论。从对高等教育三大基本职能评价入手间接评价高等教育产品,利用民间评估机构对大学评估数据,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可以得出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产品的社会认可度,这种认可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产品的社会效用。在公共财政论理中,政府是公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他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教育产品市场上采购高等教育产品,他的支付价款即财政资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产品的社会效用。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可以建立与高等教育产品购买者的无量纲化价款与高等教育产品的公众认可度之间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绩效预算模型并进行分析。经过对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绩效预算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高等教育的产品是复杂的,应根据不同职能产生不同的教育产品具体分析高等教育产品的特征、公共性和产品市场结构。二、不同教育产品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贡献是不同的,但各种教育产品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贡献都是正相关的。三、高等院校定位对高等院校社会认可度有重要影响,找到适合自己高等院校定位比一味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四、政府以财政绩效为标准购买高等教育产品是可行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我国公立高校绩效预算问题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本领域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首先界定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的相关概念,接着介绍委托-代理理论下高校的监管和激励,并分析了高等院校产品的复杂性为下文的继续研究打下基础。还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国家分配论”下教育财政和新公共管理论理下教育财政,为下文实证研究我国公立高等院校财政绩效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以高等院校职能发挥为基础评价高等教育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并根据假设建立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绩效预算模型,并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检验。第四部分根据已经建立的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绩效预算模型,结合H大学实际情况分析绩效预算模型的适用性。第五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驴心包在体外生物相容性方面是否符合生物瓣膜的制备条件。方法新鲜驴、牛心包,标记为驴心包组和牛心包组,给予脱细胞、戊二醛鞣制处理,在光镜下观察处理效果。依据G
针对翻板滤池反冲洗时存在的废水溢流、反冲洗废水排放不完全、滤层扰动问题,在分析反冲洗过程的基础上,从滤池构造、反冲洗泵配置及运行参数调整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对溢流
政府制度伦理化和政府伦理制度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政府制度伦理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政府制度伦理建设包括从政府制度伦理化到政府伦理制
两个n元有解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引入线性空间的子空间的陪集概念,然后证明了F~n的陪集的一个重要性质,最后给出了两个n元有解非
岩藻黄素是海藻中特殊类胡萝卜素的重要种类之一,具有抗肥胖、调节血糖、抗肿瘤、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理活性,在人体健康、家禽水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重
近期,全国各地“大棚房”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全国共排查发现问题“大棚房”16.8万个左右,涉及占用耕地13万亩,排查发现的“大棚房”问题已经完成整
报纸
199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权,虽然当时也存在一些政府间补助的形式,但是不能称其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转移支付。1994年分税制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电镀液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环保性。甲基磺酸亚锡镀液体系不但稳定、低毒性、低腐蚀、镀层质量高、可在高电流密度下操作,而且可生物降解为
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一般的生活消费早已不能得到现代人的满足,致使人们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无限追求,以往物质性的消费形式也就随之转向一种精神和情感的消费满足。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要探讨六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追问传播主体,即追问是谁传播文学,有哪些人或哪些机构传播;二要追问传播环境,即追问在什么环境中传播文学;三要追问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