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胡子鲶(Clariasgariepinus)国外称非洲鲶(Africancatfish),国内称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鲺鱼,是一种原产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热带鱼类,与我国广泛分布的胡子鲶(Clariasfuscus)同为胡子鲶科胡子鲶属的不同种,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1981年我国广东省从埃及引进,现养殖范围已扩大到我国大部分地区。革胡子鲶具有养殖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食性广,耐低氧,抗病力强等优势,在其他鱼类无法生存的低溶氧或被污染的水体中也能生存。有关野外水域革胡子鲶的情况也常见诸各种媒体报道。
鉴于革胡子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目前其野外生存还仅仅局限于我国南方的某些水域,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大意,为防止其挤压本地胡子鲶的生长空间,同时防止其向未发现地区蔓延,造成更大的破坏,我们要对革胡子鲶适生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日后进一步的生产发展和生态安全评估奠定基础。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革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仔、稚、幼鱼生长比较
本研究对同步人工繁殖的革胡子鲶和本地胡子鲶仔、稚、幼鱼进行了生长特性和养殖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92日龄的革胡子鲶和本地胡子鲶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56和20g,差异显著(P<0.05);饲养期间,革胡子鲶和本地胡子鲶的总成活率分别为93.9%和74.97%,差异显著(P<0.05).因此,革胡子鲶生存能力强于本地胡子鲶。
2.革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温度耐受性比较
本研究采用临界温度方法(Criticalthermalmethodology),以1℃·h-1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实验鱼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大临界温度(Criticaltemperaturemaximum,CTmax)、最小临界温度(Criticaltemperatureminimum,CTmin)、最大致死温度(Lethaltemperaturemaximum,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ethaltemperatureminimum,LTmin),考察它们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临界温度(CTmax和CTmin)和致死温度(LTmax和LTmin)的变化趋势;通过计算得到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驯化反应率及热耐受区域面积,旨在探讨不同驯化温度对其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并通过对两者热耐受特征的比较,揭示它们在热耐受特性方面的异同,以期为革胡子鲶和本地胡子鲶对温度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主要研究结果:
(1)各驯化温度(10、15、20、25、30和35℃)条件下革胡子鲶幼鱼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由33.54℃到39.2℃和5.3℃到8.3℃。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由37.2℃到41.9℃和4.8℃到7.3℃。可见,革胡子鲶幼鱼的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随着驯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各驯化温度条件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8.2℃、28.7℃、29.4℃、29.9℃、30.2℃、30.9℃。在驯化温度变化范围为25℃的情况下,革胡子鲶幼鱼的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23(10℃~35℃↑)和0.12(35℃~10℃↓);热耐受区(thermaltolerancepolygon)面积为959.5℃2。
(2)各驯化温度(10、15、20、25、30和35℃)条件下本地胡子鲶幼鱼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大致死温度(LTmax)分别由32.7℃到38.0℃和34.2℃到41.9℃,最小临界温度(CTmin)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由5.1℃到7.5℃和2.8℃到4.5℃。因此,本地胡子鲶幼鱼的临界温度和致死温度都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而减小。各驯化温度条件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7.6℃、27.5℃、28.3℃、28.2℃、29.8℃、30.5℃。在驯化温度变化范围为30℃的情况下,由驯化温度的升高获得的高温驯化反应率为0.21(10℃~35℃↑),由驯化温度的降低获得的低温驯化反应率为0.01(35℃~10℃↓)。本地胡子鲶幼鱼的热耐受区面积为913.7℃2。
3.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残杀行为研究
在不同条件下,对革胡子鲶幼鱼对本地胡子鲶残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同比例的幼鱼,本地胡子鲶的死亡率会随着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两种胡子鲶的幼鱼大小达到一定比例时,死亡率就会随比例的增大而变小。②放养密度高低、是否有充足饵料对日死亡率率影响显著(P<0.01)。③温度和光照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④有无遮蔽物对革胡子鲶的残杀行为影响很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高密度养殖,是否有充分的饵料,温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是导致胡子鲶幼鱼发生残杀行为的主要原因,光照会诱发和促进残杀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