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沉积物的污染特征和环境地球化学演化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湖泊之一,地处人口稠密、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长期以来,太湖不仅是上海、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大中城市最重要的供水源地,而且集供水、蓄洪、灌溉、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输入,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年来主要人湖河道和湖区的水质变坏,特别是富营养化已成为太湖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太湖污染物的来源包括了地表点、面排放及大气沉降等的外源污染和底泥释放产生的内源污染。控制污染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措施。点源排放相对容易控制,面源排放因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往往较难控制;内源污染也很难控制,原因在于底泥位于水体之下,其污染特征不易查清,释放条件难以把握。本论文的重点放在太湖沉积物的污染特征研究、成因分析及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从沉积学和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污染元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化,并提出太湖污染的生态治理建议。 通过多种方法的分析测试与对比归纳前人资料,本文取得了以下的主要认识:1.太湖在地貌上西高东低,人湖河道位于西南部、西部和北部,出湖河道均在东部,尤以东太湖为主要出水通道。主要的补给水系为苕系水系、南溪水系和运河水系,它们既是太湖水的源头,又是沉积物的输出地。太湖周边的基岩主要出露于西南部和西部,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花岗岩类,其风化物质是沉积物的基础。 2.太湖底部的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层位稳定的硬质粘土层,俗称黄土硬底,表层覆盖有5-20cm厚度的现代湖泊沉积淤泥层,主要分布在太湖中部及东部;另一类为沟谷和湖湾充填堆积的由全新世疏松淤泥沉积物,在沿岸地区也有分布。浅地层剖面仪探测反映疏松淤泥沉积厚度不一,一般厚度仅在1~3米,在古河道中间最大厚度达8~10米。 3.太湖地处平原区,又是大型浅水湖,湖水的运动随风向而变化,沉积物的堆积方式也不同。太湖的现代水动力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吞吐流,由与湖泊相连的河道出入流引起的湖泊水体运动。太湖的人湖河道主要在西部,出湖河道在东部,因而使水体由西向东流动,水流的主体通常偏向湖泊南部;另一种是风成湖流,由于湖区地形平坦,湖面开阔,因而强风过境时,起波迅猛,驱使水体流动,在湖中形成风生流。不同的湖流运动导致了不同的沉积类型,如吞吐流沉积、风生流、风暴流沉积等。 4.210pb和14C年龄测定表明,不同地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存在差别,其中东太湖东郜沉积速率最高,而西太湖中部沉积速率最低。根据对数十个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大部分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即粘土(粒径0.01~0.001mm)含量占20%~40%左右,而粉砂(粒径0.1~0.01mm)含量占60~80%。在西部沿岸地带及南部沿岸至东太湖地区,粉砂含量占到80%~85%,即大部分由粉砂质组成。 5.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点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变化较大的成分有SiO2、Al2O3和Fe2O3,其次为K2O、Na2O。在风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北部地区,样品SiO2、Na2O较低,AlO3、Fe2O3、MgO较高,K2O略高;而在风化程度相对稍差的南部,样品SiO2、Na2O较高,其余几项都则低于北部样品。沉积物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成分相比,K、Na、Ca和Mg明显亏损,Si、Al、Fe基本不变,Mn、Ti相对富集。 6.太湖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关系密切,北部的五里湖、梅梁湾、西部的大浦口、南部的小梅口都是营养元素的高值分布区。营养元素的垂向分布没有明显规律,自表层向下含量没有明显减少。营养元素的分布与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但氮和磷存在形式与地球化学行为有较大的区别。有机氮占总氮的90%以上,而有机磷则占总磷的30%以下;氮能够在厌氧及硝化过程中,以N2、NO2和NO3等气态形态逸出水面,磷则主要保留在沉积物中,被动植物吸收。 7.相对于古土壤,沉积物中多数金属是富集的。其中Ni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为Pb、Cu、Zn,而Co和V不但没有富集,反而略有下降。就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言,人类活动叠加Ni和Pb的比例超过总量50%,Cu和Zn接近50%,基本上与富集程度相对应。Hg和Cr的富集程度较低,可能与它们的性质相对活泼、容易迁移有关。通过十多年的重金属数据的对比,太湖沉积物的多数重金属累积速率较高,反映近年来重金属的输人量大。 8.分析了5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的化学态差别较大。Cr、Zn的残渣态含量较高,Cd、Pb、Cu有较高的Fe-Mn氧化态、有机态和碳酸盐态,但不同形态的比例各不相同;Cd和Pb的Fe-Mn氧化态相对较高,而Cu的有机态明显高于其它形态,Cd又有最高的可交换态。区域上沿岸沉积物的非残渣态高,湖心沉积物的残渣态高;对具体采样点而言,近岸沉积物化学形态的变化较大,离岸沉积物化学形态的变化较小。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组成既与金属本身化学性质有关,又与沉积物物质成分相关;同时不同化学形态的迁移和释放能力不同,将导致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明显差异。 9.沉积物样品中绝大部分有机氯农药都能检测到,但含量差异较大。平均值最高的是β-HCH,其次是p,p’-DDE、Heptachlor,最低的为α-Endosulfan。分类而言,HCH类含量最高,DDT类中等,drin类最低,并且前者明显高于国内多数地区,说明HCH类曾是本地区主要使用的农药。从有机氯农药总含量来看,高值点的样品比较分散,在太湖各个地段包括湖心都有高值样,表明大气沉降是有机氯农药的重要来源。10.在分析的6种有代表性的多氯联苯同系物PCB28,52,101,138,153,180中,前5种的检出率为87.5%~100%,后一种为58.3%。其中PCB52最高,PCB180最低。沉积物的多氯联苯总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地带分布性不明显,与湖岸沉积物相比,湖中心的沉积物PCBs含量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河口的样品出现明显的低值。在地域上,北部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含量要高于中部和南部,与北部乡镇工业较集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多有关。 11.除苯并[k]荧蒽外,太湖沉积物中有5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环境总PAHs代表物的苯并[a]芘、荧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茈均有检出。按多环芳烃的环数来区分,多环芳烃的含量以二环>六环>三环>四环>五环,从多环芳烃总量来看,2+3环PAHs约占总量的47.2%,≥4环的约占总量的52.8%,没有显示某一类多环芳烃占优势。太湖北部、中部和南部由于地理位置和来源的不同,多环芳烃的含量有明显的不同,除了芘之外,其余多环芳烃都是北部>中部>南部,而且北部的总量也明显高于中部和南部。 12.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比土壤更富含微量元素,反映沉积物比土壤更易积聚微量元素。通过沉积物、土壤与周边基岩微量元素比值的相关性对比,认为沉积物的最初物质主要来自湖泊南部碎屑岩、南部火山岩和西部沉积岩。土壤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79、0.78,沉积物与三者的相关系数为0.77、0.56、0.55,该结果与实际地质地理情况比较吻合。 13.人类活动明显加速了太湖的衰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给太湖输人了大量的污染物。生活污水输入了大量的有机质、氮和磷;农田肥料和农药的施放,不但增加了湖泊的营养元素,而且带来了有毒有机物;工业废水的排放则携带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人工养殖、旅游、航运和大气沉降也是污染物的来源之一。 14.太湖底泥不同时期氮、磷的变化和TP-叶绿素a富营养化程度图解显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太湖总体处于中等营养化,到八十年代后期达到初步的富营养化,九十年代后达到严重的富营养化来看。本文对太湖底泥营养元素的分析表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湖环境的逐步重视,减少污染源排放,禁用了含磷洗衣粉,使得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增加很少,再加上底泥中氮磷的自然释放,使总含量有减少的趋势. 15.参考重金属生态风险标准值,沉积物金属元素中镍的生态风险最高,所有的样品值都大于生态效应低值(ERL),一个样品的值大于生态效应中值(ERM);其它相对较高的元素为砷、铜和铬,其中砷有超过一半样品的含量大于ERL;其余几个元素的含量基本上都小于ERL。因此,太湖沉积物中有生态风险的元素主要是镍和砷,尤以后者的毒性较大,需要加以重视。 16.沉积物中三类有毒有机物的生态效应各不相同。多氯联苯基本不显示毒性效应;有机氯农药DDT总量和六六六总量较高,但它们已经停用并逐步降解,毒性将减小;只有多环芳烃目前仍在不断产生,进入水体和沉积物,因此应定期检测和控制多环芳烃的污染源。
其他文献
用10mmol·L-1CaCl2溶液预处理灌浆期小麦叶片,以水预处理为对照,然后将预处理植株进行高温强光(35℃,1600μmol·m-2·s-1)胁迫,测定胁迫处理过程中小麦旗叶光合电子传递速
论文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泉州盆地大量钻孔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层和数据处理,使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和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泉州盆地地下三维模型,结合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等多
虹桥国际机场自1988年6月25日正式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机场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坚持预防教育与监督惩处相结合,突出“三个加强”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较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我国重要的铜、铁矿床的成矿区域。尽管前人对该区众多Fe-S-(Cu-Au)矿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此类矿床的成因仍然存在争议。由于成矿年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是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流体留下的唯一痕迹和解开成矿流体以及成矿作用机理的密
本文基于东北印度洋区的MD77181、MD81349、MD77190、MD81345、BAR9427等岩芯的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生物地层、磁化率以及粒度、反射光谱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应用天然
督查工作如何加大力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一、抓关键。督查工作力度的大小,决策事项落实的成效如何,主
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40172061)90411005,40472151)。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第二章分别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和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