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根据国内脾虚证研究公认的两个实验诊断参考指标(“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和“木糖排泄率”)的改变,通过样本聚类分析法将脾虚证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脾虚证不同亚型患者的症状表现特点,从而促进对脾虚证临床表现规律认识的深化。 方法: 1、设计好“脾虚证四诊及实验室资料登记表”,对纳入研究的每一例病例详细客观地采集第一手四诊资料,并同步检测两个实验诊断参考指标(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木糖排泄率); 2、根据以上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应用Q型聚类分析法(即样本聚类分析法)对纳入研究的病例进行聚类,按聚类结果将患者分为两个脾虚亚型。又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研究各亚型的临床症状分布特点。 结果: 1、本组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0.7732±0.37425)、木糖排泄率(22.4627±9.96103%)与正常(1.25±0.76)、(26.37±3.9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根据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和木糖排泄率的改变将纳入研究的病例聚为两类,分别称为“脾虚Ⅰ型”和“脾虚Ⅱ型”。结果显示,木糖排泄率在脾虚Ⅰ型患者明显降低(14.7778±4.73957),而脾虚Ⅱ型患者(31.3871±6.23793)在正常范围之内,两个亚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在两个亚型均较正常人低下,脾虚Ⅰ型(0.7313±0.39842)较脾虚Ⅱ型(0.8218±0.34409)低下程度明显,但二者间比较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统计分析发现,舌体形质、苔质、大便性状、肢体怠倦、脘闷、喜温饮食、排便无力、舌苔润燥、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这些脾虚常见症状和体征,以及腹痛、腹部压痛、嗳气、泛酸这些脾虚患者常见兼夹症状的出现率在脾虚两个亚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4、以脾虚证患者归属为脾虚Ⅰ型、脾虚Ⅱ型的概率为因变量,脾虚证患者的各种症状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该模型方程的变量有十个:体型、面色、短气、唇色、舌色、舌体形质、舌苔颜色、苔质、脉象、大便性状。其中,舌体形质、苔质、大便性状在两个亚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再次证实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和木糖排泄率均较正常人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