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2011年至2014年,上海医疗机构的总门诊诊疗人次从20205.30万人次增加到25834,62万人次,增长了5629.32万人次,增幅27.86%;住院人数也从268.02万人次,增长了345.11万人次,增幅为28.76%。上海市外来就医人口也不断增多,2012至2014年外来就医住院比为22%、25%、28%,显示出上海作为国内医疗技术和服务领先城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看专家难”,“病后康复难”。2012年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以上海市中医医院为核心,联合静安区中医医院、区内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区属二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等组建市中医院-静安医疗联合体,第一个以中医为主体的医疗联合体孕育而生。市中医-静安中医疗联合体成立后率先实施联合体内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医疗联合体医院构成一个“医疗网络”,各类检查信息可以获得传输和共享;通过在医疗联合体内医师多点执业的方式促进卫生人才柔性流动,实现优质卫生资源下沉;共建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联合体医疗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社区预约专家。区域内合作培养特色中医学科人才。虽然中医医疗联合体成绩显著,但是,也要看到分级诊疗、检查互认、中医药特色发展等项目运行效果远未达到当初所设计的理想状态。因为医疗联合体内部各医疗机构没有隶属关系,经营各自独立,绩效考核,人员结构差异较大。所以居民对社区医院技术诊疗水平有顾虑加上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区域联合体分级诊疗未能充分运转,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设备投入和医疗质控管理要求不同,检查互认覆盖面有限。政府投入、体制绩效和待遇不同导致人才流动仅限于多点执业。科研人才及学科团队建设落后较多,导致未在科研立项、高级别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2014年起随着全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的兴起,要求对医疗联合体的客观评价及发展研究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和医院管理理论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医疗联合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全面且深入地助推了医疗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也给对政府政策导向、政府财政投入、医疗服务能力带来了历史性挑战。对于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管理,当前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远远没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医疗联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形成良性运转的医疗联合体会是国家医疗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