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政治大国是印度一贯的外交战略目标。然而,1996年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竞选中遭到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非洲国家的支持。显然,传统的印度对非外交政策已经制约了政治大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印度重新调整对非外交政策,把“软实力”提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印度的政治大国目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是借助于独立于美苏阵营的不结盟外交来寻求政治大国地位,可是,自身国力的贫弱为印度的大国目标蒙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后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抛弃了不切实际的不结盟外交,转而依靠军事实力以谋取地区强国地位。然而,这一战略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制约了印度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进程。21世纪以来,印度实现了对非洲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转换。
印度对非外交政策从“硬实力”到“软实力”转换,首先,在经济层面,实行民生导向的经济外交;在政治层面,通过国际责任与国际义务强化其政治的辐射力。
印度的民生外交,以甘地思想的人本主义为价值理念,通过对非洲的民生援助以及双方的经贸联系,提升对非洲经济社会的导向力和塑造力。它包括:通过资金技术、农业、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以及造福民众的经贸合作来提升非洲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印度的政治外交,通过其国家形象、国际规则与国际义务对非洲实行“软渗透”,并以此强化其政治的辐射力,从而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主要包括: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加强了与非洲国家在全球问题上的多边合作等等。
印度的非洲外交政策实现了“软实力”意义上的转换。其一,印度的非洲外交政策具有一种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上的吸引力;其二,印度的非洲外交政策展现了国际形象的塑造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力;其三,将印度的比较优势转化为非洲国家利益的能力。
印度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政策对中国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国要确立人本主义价值理念在对非政策中的核心地位,对此,中非之间的合作要从偏重能源领域向兼顾民生领域转变;中国的跨国公司要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其次,在政治领域,中国要围绕和平与发展主题,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