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与他对存在的追问紧密相关,他一反传统形而上学对死亡的不在场、彼岸性认识,以基础本体论为前提,以现象学为方法依托,超越在场的“有”进入被遮蔽的“无”中,将死亡放在存在的一端,认为死亡在此在的存在中一直在场,属于生之此岸,此在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在”。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使传统形而上学中看似“不知自明”的死亡由遮蔽走向敞开,由彼岸到达此岸,同时被遮蔽的“无”之哲学路径也得以解蔽。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的整个存在方式,是“在世”的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只有在获得充分的死亡概念时才能对生存的意义有一种源始性认识,从而摆脱自身的非本真状态得以“向死而在”,“先行到死中去”得以获得本真的自由,故海德格尔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的意义。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考察,大致从此在存在的整体性、此在存在的时间性和此在存在的自由性三方面来分析死亡本体论的主要内涵,死亡关乎着存在、打开着时间、界定着自由。海德格尔把“畏”开启“无”、领悟“无”作为其死亡本体论的超越路径,此在在“畏”的情绪中超越存在者整体,直面“无”和死亡;以“诗”与“思”作为其死亡本体论的审美超越境界,终有一死者在诗意语言的道说之中迎接存在的显现、领会存在的意义、获得真正的自由。海德格尔对死亡和“无”的思考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另一方面又与东方道禅思想不期然相遇,在死亡的观念和事实性问题、死亡的时间性问题、和死亡的有无问题上呈现出向东方佛禅哲学过渡的思想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且在通信的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展开相应的叙述,并在
偏狭的写作姿态一直是女性个人化写作遭遇病诟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表现为对描写女性私人生活的执着和对外部大千世界的拒斥,也表现在返回内心的写作策略、病态的女性生存方
满意与否毕业创作都是我在一个阶段的自我汇报,是我学业中的一个结点,也是我下一步创作起点,既然已经出现,我也不想去计较是否满意,或许几年后,我已经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再回头看,那种感觉绝对不会是一句满意不满意能形容的。  ——张文智  张文智  1993年 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2011年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2012年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现实验艺术学院)  2015年 实验艺术学院硕
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精彩地再现了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描写交织着爱情、友情、战争、金钱的故事,将其虚伪、自私、势利的风气暴露无遗.随后的另一杰作《潘登尼斯》则以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也显得尤为的重要.网络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与人类息息相关.信息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
电力系统的管理运行随着社会的大流采取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但由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主要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导致电力系统信息化对安全技术的不重视,企业信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受到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推广影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娱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做好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创新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女性群体长期处于被控制、被压抑甚至被奴役的地位,女性的解放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自封建社会开始,文学作品见证了女性争夺权利的全部过程,其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