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储安平主编的《观察》周刊,是中国半个多世纪文人论政史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它的存在和消亡也是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瞬息繁荣和旋即沉默的一个历史侧影。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除了参政(成为政府阁僚)与组党外,更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通过民间报纸、杂志等媒介发出自己的政治声音,文人论政遂成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学、实践理想的重要途径。由于诸多原因,参与论政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即使有着或“左”或“右”的倾向,却基本上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他们的“自由主义”信仰一方面直接源于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一方面又因受到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显著的变化——这一独特的中国式“自由主义”理念在文人论政上有着清晰的体现。而储安平的《观察》周刊作为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时政杂志,既是文人论政的重要阵地,也是宣扬“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部分知识分子迅速转向社会主义,《观察》成为“自由主义”文人论政在中国的绝唱。本文拟通过对《观察》的个案研究,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结合近现代中国文人论政和自由主义发展的思想脉络,展现《观察》作为一份“高级”时政杂志在当时社会获得的巨大成功,揭示文人论政在那一个特殊时期的“自由主义”精神内核,并还原其本来的历史意义。本文分以下部分:一、已有研究成果、个案选择依据及研究方法。二、回顾《观察》在经营上获得的巨大成功,阐述《观察》在文人论政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简略分析文人论政的“中国传统”与“西方实践”两个源头,回溯近现代中国文人论政的历史进程,分析抗战胜利之后文人论政勃发的现象与原因。三、解析《观察》文章对自由主义精神的体现,和对自由主义内容要义的直接反映;并回顾自由主义在西方和中国发展的思想脉络。四、以《观察》文章为例,分析文人论政中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理念缘何终究未能成为推动国家变革的直接力量;并客观“还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