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政府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政策需求,决定了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效率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和联系互动。而在现有文献中,多将商业银行效率评价、表外业务扩张的影响分析、金融风险防控的效果评价等问题的讨论局限于不同主题或主线内进行,由此引发出种种理论解释层面上的局限和现实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困扰。系统梳理该种关系对于理解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效率之间的联系互动机制至关重要。
本研究基于中国38家上市银行2002-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集,通过随机前沿分析(SFA)进行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算、商业银行“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变化表征的表外业务扩张速率、以及通过文本信息构建的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围绕线性与非线性影响、中介效应、异质性特征等不同维度对上述三个代理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进行了多维度检验。研究显示:第一,表外业务扩张有助于正向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改善,基于工具变量法的推断同样验证了其稳健性,引入二次项后,发现该种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倒U型”特征,即突破临界“阀值”后表外业务扩张的实际效率影响将逐步由正转负;第二,在表内,金融风险防控会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而压低其经营效率;而在表外,金融风险防控会降低表外业务扩张速度来拖累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通过上述三条渠道,其最终会对银行效率形成显著负向冲击;第三,金融风险防控、表外业务扩张和银行经营效率间的系统机制在银行类型和“风险-收益”等多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表现。
鉴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效率三者在中国银行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有必要在中国当前的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确立更有效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需要在风险防控和效率提升之间追求动态平衡,既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要防止过度紧缩的倾向;在合理的范围内强化金融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创新约束;对于不同所有制、规模、经营模式或是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支持以及金融监管的执行都需要避免“一刀切”问题。
本研究基于中国38家上市银行2002-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集,通过随机前沿分析(SFA)进行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算、商业银行“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变化表征的表外业务扩张速率、以及通过文本信息构建的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围绕线性与非线性影响、中介效应、异质性特征等不同维度对上述三个代理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进行了多维度检验。研究显示:第一,表外业务扩张有助于正向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改善,基于工具变量法的推断同样验证了其稳健性,引入二次项后,发现该种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倒U型”特征,即突破临界“阀值”后表外业务扩张的实际效率影响将逐步由正转负;第二,在表内,金融风险防控会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而压低其经营效率;而在表外,金融风险防控会降低表外业务扩张速度来拖累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通过上述三条渠道,其最终会对银行效率形成显著负向冲击;第三,金融风险防控、表外业务扩张和银行经营效率间的系统机制在银行类型和“风险-收益”等多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表现。
鉴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效率三者在中国银行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有必要在中国当前的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确立更有效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需要在风险防控和效率提升之间追求动态平衡,既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要防止过度紧缩的倾向;在合理的范围内强化金融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创新约束;对于不同所有制、规模、经营模式或是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支持以及金融监管的执行都需要避免“一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