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电陶瓷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界面损伤监测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其承载力高、抗震性能优越、延性好等诸多优良的性能,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及工业厂房中被广泛地采用。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管内部横隔板、水化热、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等各方面的影响,都可能使钢管内壁与混凝土粘结界面出现界面剥离损伤,从而影响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协作能力,进而降低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承载力与变形能力等性能,对其粘结状况进行监测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然而,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界面剥离损伤不易察觉,传统无损检测手段无法有效适用,使得检测十分棘手。本文在前人对基于压电智能材料结构健康监测与研究的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基于波动分析法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界面剥离损伤监测的方法,在实验室设计一组分离式界面剥离损伤构件,并对其损伤进行识别,最后将实验室比例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工程应用。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地介绍了用于钢管混凝土构件界面剥离缺陷检测的压电功能元的制作与封装流程,对压电监测系统进行了动态和静态性能测试,并对压电功能元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该健康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与静态性能,标定后的压电功能元为后续的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实验室设计并制作了一组分离式界面剥离损伤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将嵌入式压电功能元与外贴式压电陶瓷片安装在设计位置,共同组成健康监测系统的换能器对,利用波动分析法对预设的不同厚度与不同大的界面剥离类型损伤进行了识别。对输出信号进行了基于正弦信号的频域幅值、基于稳态正弦扫频信号的小波包能量及其能量谱、基于脉冲信号的传递函数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特征参量的损伤指标。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两种类型的损伤,证明了基于压电陶瓷的波动分析法对钢管混凝土构件界面剥离损伤识别方法可行而且有效。(3)基于稳态正弦扫频信号的小波包能量及其能量谱损伤判定方法,利用波动分析法对一实际超高层建筑进行了现场足尺比例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界面性能监测。结果表明:该柱的小波包能量稳定,其能量离差系数在规定的范围内;其小波包能量谱差异值也较小,表明该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未出现明显的剥离损伤。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结构体系随之迅速发展,结构选型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正日益受到土木工程师和广大设计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壳结构向超大跨度发展是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建筑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巨型网格结构体系能够解决网壳结构跨度过大时受力性能不良的问题。本文结合巨型网格结构体系的概念,提出
预应力索拱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杂交结构体系,它将柔性拉索结构与刚性拱结构有机结合而成,这种结构既充分发挥了拱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又充分利用了索材料的高抗拉性能。而且通过构造
冲击荷载常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成重大破坏,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并危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随着材料应变率效应和结构惯性效应的出现,结构的材料性能、力
现代木结构建筑具有生态、环保等特点,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工艺及施工手段等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集成材/胶合木技术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节点设计
从1899年至今,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一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较多研究,但是由于剪切问题的复杂性,对其机理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化
传统生物除磷由于需要排除大量的剩余活性污泥,系统污泥浓度较低,排除的污泥总量少,磷绝对去除量难以提高。这种低污泥浓度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弱,致使生物除磷效果不稳定。
鲁棒性在工程结构抗连续倒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各国规范中要求结构被设计成鲁棒的以抵抗意外事件导致的连续性倒塌,但都只停留在定性要求层面。尽管目前存在很多结构鲁棒
桩基础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形式之一,其种类和形式多样,主要功能为承受上部荷载并将竖向荷载传递至深层地基,因此极限竖向承载力的研究是桩基础设计计算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公共集聚场所火灾频发,对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伤害。如何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成了防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尚没有针对公共建筑的消防法规,研究大型公共建筑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