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和原理,将山西省宁武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3S技术开展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在选用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斑块类型结构和景观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以维护境内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并建立最小阻力表面模型,识别宁武县景观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合理的生态用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全县共有各类景观类型24类,其中其他草地、有林地和旱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它们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3.4%、26.4%和26%,共占85.8%,有林地为景观基质。其余景观类型面积较小,多数景观面积所占比例不足1%。
(2)总体来看,全县景观聚集度、多样性和优势度分别为93.84、1.62和1.56,区域差异明显,东西部景观类型指标差异较大。西部主要为有林地,其景观优势度高、多样性差且破碎化程度低;东部多为其他草地和旱地,景观丰度高、破碎化程度高且优势度低。
(3)研究区域西高东低,导致气温、降雨和坡度等限制条件出现差异,形成东西部各具特色的景观格局;人为活动则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宁武县乡镇和村庄主要分布于中东部,此外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煤矿开采,主要位于东北部的阳方口和薛家洼二乡以及中部的凤凰镇与东寨镇,因此这一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大,景观破碎度和分离度高;而西部主要为管涔山国家保护区,由于政策因素和人烟稀少,景观类型分离度和破碎化低,且景观优势明显。
(4)本研究主要选取自然保护区和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区作为“源地”来进行研究,包括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褐马鸡保护区和荷叶坪景区、汾河源地和高山天池。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三者权重分别为0.5、0.2和0.3,运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分别构建各因子最小累积阻力面(MCR),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因子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建立全县综合最小阻力面。通过对宁武县最小阻力面(MCR)模型分析,识别了全县的缓冲区、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重要景观格局。
(5)通过构建离源距离-阻力水平剖面曲线和最小阻力与面积关系曲线,确定了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并根据最小阻力阈值,划分出了高层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态系统稳定区)、中层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和生态系统较稳定区)和低层次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匮乏和生态系统脆弱区),根据不同层次格局做出生态用地规划,维持禁止建设区,扩大限制建设区和严控允许建设区是今后生态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