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这个中国社会特有的群体,他们的演变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大众传媒虽然保持对其关注,但是缺乏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相结合的立体化报道。央视《新闻调查》在“小费一家人”这期报道中,发挥其深度优势,深入到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向观众展现更加真实、全面的农民工群体。这期报道以来自安徽农村,在京打工的农民工费文明(小费)和其家人为报道对象。小费今年三十岁,十六岁他便跟着叔叔学油漆工,来到北京打工,妻子也在北京做美容师。他的亲戚有三十多人都在外地打工,包括小叔叔、婶婶费礼奎夫妇、小婶婶的侄子万清泉等。同许多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一样,小费和他的家人们省吃俭用,日夜奔波,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实现梦想。另外,长时间在城市务工,像小费和其家人一样的农民工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在受到城市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观念转变等方面,但它又从某种程度上导致目前乡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发展滞缓。鉴于以上《新闻调查》在“小费一家人”中对于农民工的报道,本文基于新历史主义“深描”,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文献资料法以及对比研究法,探寻农民工媒介镜像中的社会变迁。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分别为《新闻调查》对于农民工报道的叙事特征分析;《新闻调查》对于农民工报道的话语表述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调查》“小费一家人”报道方式对于大众传媒的借鉴意义。“小费一家人”报道叙事中,首先,叙事者构成以调查记者为主,事件中的知情者为辅。记者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会介入到事件中,知情者会对相关事件进行补充叙述,中立的叙事者是报道客观的前提。然后,叙事的时空安排上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农民工小费及其家人连接下的城乡两个空间作了对比,突出了流失青壮年农村的衰落。其次,在叙事角度上,采用以典型的小人物为中心的内聚式叙事。“小费一家人”中,《新闻调查》以农民工“小费”和他家人为报道中心,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细节的呈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同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奋斗着。最后,对话、字幕、服饰、动作等构成的符号系统生动地展现农民工坚韧、不畏艰辛的品质和朴素、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小费一家人”话语表述方面,像小费一样的农民工群体受制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和媒介素养,在与大众传媒和知识精英的话语竞争中处于绝对下风,甚至是处于“失声”的境地。大众传播媒介虽然有对于农民工贡献方面的报道,但不乏失实的负面报道,迎合主流话语的宣传报道;社会精英对于农民工的关注更多的是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没有把农民工置于主体的位置。《新闻调查》作为主流话语平台,为农民工搭建话语平台,让农民工诉说自己的故事。其打破公众对于农民工贫弱、粗鲁的刻板印象,展现新时代农民工城市建设者、自力更生者与文明人的形象。同时,农民工对于城乡的空间、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城乡空间认知上,由于渐渐习惯城市生活,他们开始脱离农村;在自身的价值认知上,由最初的城市外来谋生者过渡到城市贡献者。结合《新闻调查》“小费一家人”报道特色,给予当下媒介做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道提出三条建议。首先,坚持客观性原则。以中立的态度来进行叙事和话语的呈现;事件中的人物直接讲述所见所闻所感,记者不作任何评论;为了让报道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适当地用旁白对相关背景和事实作补充说明。然后,在报道中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贴近群众,发现社会问题,为促成问题的解决努力。最后,媒介应致力于在事实的报道中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