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0年第一部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今,我国的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叙事手法和叙事风格,即在遵循“差序格局”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基本价值观,通过描写在一个或几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家文化”和家国一体的和谐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几部国内经典的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从而发现了这一热播题材电视剧不同于国外电视剧的独有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蕴含。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指的是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反映当代社会热点或重大历史问题,从而表现出“有国才有家”的家国一体的和谐主题。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与家庭伦理剧的概念并不相同,它的表现内容比家庭伦理剧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反映“美善统一”、孝字为先的人伦纲常,而且也包括大义灭亲、忠孝不能两全的家国一体的情怀。它一般采用日常化叙事和平民视角,通过描写普通的家庭生活,展现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冲突,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能在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或者家人的影子,从而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并且有些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突破了普通家庭伦理剧单从人伦纲常、道德教化的角度反映生活的窠臼,把家庭的日常生活放在整个国家的大背景下叙述,实现了由小题材向大题材的转变,比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从1990年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开始,到如今热播的《金婚》、《小姨多鹤》、《蜗居》等等,家庭生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的魅力依然不减。由此,引发了大批学者对此现象的研究,并且其中不乏对其背后原因的深层次挖掘。但是纵观这些学术成果,大多数仅从叙事角度或者文艺理论角度做单方面的分析,难有新意。虽然有少数学者已经在运用跨学科、多角度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但却极少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由此形成的“差序格局”理论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的。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几部经典的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从中找到这些电视剧成功原因背后的共同点,从民族传统审美取向和主流价值观出发,寻找潜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并且分别从叙事学角度中的叙事题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心理、叙事主题等方面,找出这些成功电视剧背后隐藏着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蕴含和这些传统文化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和成长,并成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学的角度,根据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深入分析中国两千多年“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取向和国民的主流价值取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并在其中穿插叙事学的理论观点,进而综合研究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蕴含。本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这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一是20世纪后期——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通过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部经典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综合分析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在整个90年代的发展过程和叙事上的变化;二是新世纪初叶——家庭题材电视剧的成熟,通过分析《大宅门》、《激情燃烧的岁月》、《新结婚时代》等六部经典电视剧,总结中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这一部分分为六部分,分别从万民关注的民生题材、家庭生活的伦理视角、亲情挚爱的矛盾纠葛、见微知著的好人情怀、以和为贵的两难选择和家国一体的和谐主题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第三部分是我国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蕴含。这一部分分为三部分,一是《乡土中国》的理论建树,分析说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二是特色鲜明的“差序格局”叙事,通过社会学和叙事学结合的方式,发现其中蕴含的“差序格局”叙事;三是渴望和谐的倾情诉说,通过对中国人崇尚家国一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分析,说明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国人对蕴含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电视剧的偏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殷切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