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着重探讨有意叛逆这一翻译现象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创造性,力图从全新的语用角度重新看待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研究各个阶段对翻译标准、创造性叛逆及译者主体性的主要论点。传统译论将“忠实”作为评判翻译的主要标准,更多地关注原文文本及翻译技巧,忽视甚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然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完全忠实的不可能和叛逆的必然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现代译论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从现代阐释学、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解构主义等诸多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肯定了译者是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翻译主体。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既是有自主意识的决策者,同时也是文化的沟通中介和改革者。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翻译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叛逆,而译者是具有创造性的叛逆者。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三章介绍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提出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连续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实现顺应的过程。受其启发,本文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顺应的过程。而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顺应,主要就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顺应。语言的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能够用以解释并有助于理解创造性叛逆中体现的原则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第四章从顺应论的四个语用研究角度,即语境顺应相关成分、结构顺应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突显性对创造性叛逆中的有意叛逆进行了探讨。有意叛逆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形之下所做出的成功的顺应。文化因素是最主要的语境顺应相关成分,在它的影响下译者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对结构顺应对象做出动态的选择以实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语境相关成分和结构顺应对象随时都在变化,这决定了顺应的动态性是整个选择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译者的目的、社会道德观念及语言意识形态使翻译中的叛逆具有高度的意识突显性。 顺应论为人们研究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语用角度。该理论给我们几点启发,一是译者可以按照交际的具体环境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以达到其翻译目的。二是每一种翻译策略不存在孰正孰误的区别,作为顺应的手段它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