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Philadelphia chromosome negative myelopro1iferative neoplasms,ph-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出血和血栓形成是ph-MPN的常见并发症,也是ph-MPN患者致残、致命及医疗费用升高的主要原因。虽然已知ph-MPN具有出血和血栓形成的趋势,但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ph-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我院ph-MPN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分析,得出一些可以用于预测血栓形成的临床指标,并建立血栓形成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我院血液科2009年12月01日2020年12月30日收治的176例诊断为ph-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患者初诊时及随访期间是否有血栓形成为界分为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两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脾大、既往血栓病史、骨髓增殖性肿瘤类型、初诊时血细胞计数情况、降细胞治疗方案等之间是否有差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一些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研究共纳入176例ph-MPN患者,随访截止时间2020年12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月为16月(1月~130月)。中位发病年龄59(25-88)岁,男性96例,女性80例。共55例患者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血栓事件,其中有38例患者在基线时已发生过血栓事件,随访期间23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2、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57.5岁、高血压病史、JAK2 V617F阳性、既往血栓病史为ph-MPN患者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CALR基因突变是ph-MPN血栓形成的阻碍因素。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JAK2 V617F基因突变(OR=3.400,95%CI 1.053-10.980)、既往血栓病史(OR=4.776,95%CI 1.363-16.743)、年龄≥57.5岁(OR=2.211,95%CI1.051-4.651)为ph-MPN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原理,得出ph-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回归方程:p=ex/(1+ex),x=-2.408+1.224×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为1,阴性为0)+1.564×既往血栓史(有为1,无为0)+0.793×年龄(≥57.5岁为1,<57.5岁为0)。该模型最佳阈值为x=-1.014,该约登指数对应的敏感性为69.1%,特异性为67.8%,提示该模型的预测价值一般。结论:1、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既往血栓病史、年龄≥57.5岁是ph-MPN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有血栓史的ph-MPN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4.776倍,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的ph-MPN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3.400倍,年龄≥57.5岁的ph-MPN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2.211倍。2、面对初治的ph-MPN患者,治疗的开始要进行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评估,从而选择适当的抗凝及降细胞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探讨术后复发或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多种18F-FDG PET/CT显像肿瘤糖代谢参数和血液学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并建立联合指标,构建诺模图(nomogram)预测模型,预测患者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我院接受18F-FDG PET/CT显像疑似或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且尚未行任何治疗的复发或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肿瘤组织病理学参
目的:恶性肿瘤不受控制的复发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波形蛋白(vimentin)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呈正相关。vimentin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中也呈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转移和预后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vimentin在CRC进展中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启动子是调控vimentin表达所必须的,启动子本身并不控制基因的活动,而是与转录因子结
目的:目前,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缺乏具有早期预测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液学参数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所有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
目的:探究miR-483-5p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血浆微阵列平台,用于检测血浆miRNA的表达,并收集了12例确诊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第7天血浆来验证上述结果;收集了58位病理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肾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检测miR-483-5p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检测mi
目的:系统评价对于HPV感染的患者,宫颈脱落细胞FAM19A4启动子甲基化检测方法分流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性能。方法:通过对Pub 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进行检索,通过检索FAM19A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宫颈癌及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文献标题、摘要为重点要素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在对文献全文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以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分别进
目的化疗是消化道肿瘤具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化疗会导致和加剧患者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引发一系列临床不良结局,从而降低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最终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因此探索如何改善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对增强其化疗耐受力、提高化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评价在消化道肿瘤化疗期间,免疫营养干预对其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全球致死率处于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复发率及致死率更是持续居高不下。HCC恶性程度高,然而由于患者生存率低,生存周期短,生活质量低下,同时也因为其治疗手段单一,因此寻找原发性肝细胞癌特异的生物靶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生物钟可以根据昼夜节律来调控人体的各种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目前发
背景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星形细胞肿瘤,在颅内星型细胞瘤中低于1%。由于其发病率低,术前难以诊断,且治疗例数相对较少缺乏经验,导致部分病例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因此正确的认识PXA的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目的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颅内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特点
【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肾癌患者术后常见的不良事件,它与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明确肾癌患者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AKI预测模型。通过检测肾切除术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ickkopf-3(DKK3)含量,探讨血清DKK3对肾切除术后AKI的早期预测价
目的:Meta系统性评价SDC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发表日期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后提取包括第1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病例组例数、对照组例数、诊断标准、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等,计算各研究的真阳性(TP)、假阳性(FP)、假阴性(FN)、真阴性(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