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伦生平及学术贡献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秉伦先生是中国当代科学史家,科学史教育家,长期从事安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在泥活字、秋石方、宣纸、长江淮河流域旱涝灾害以及安徽科技通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先生1938年出生于安徽泾县,1964年毕业安徽大学生物系,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1982年,为了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建设,应钱临照先生之邀,张先生调到科大,承担起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他历任科大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过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   在科技史研究方面,张先生长期致力于科技史研究,在生物学史、医学史、指纹学史、造纸印刷工艺以及安徽科技通史等方面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一百一十余篇,参与撰写或者编撰的专著20部,主要成果有泥活字系列研究、秋石模拟实验研究、《安徽科学技术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以及《淮河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等,其中泥活字、秋石研究以模拟实验的方法论证古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解决了学术界的长期争论。《史稿》是中国第一部地方科技通史,开辟了中国地方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   在学科建设上,张先生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之初便来到科大工作,长期以来他既是学术骨干,又是学科带头人,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使该学科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史研究重镇,并培养了53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是中国培养科技史人才较多的导师之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领导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以后,各级领导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加快提高农村城镇
为了证实防风抽薹后品质下降,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法(HPLC)对防风药材皮部和木部4个色原酮类成分(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亥矛酚苷)的含量进行分析,并建立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何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鉴于超级电容的诸多优点,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正被广泛的应用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用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电能输出固有的随机波动问题。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介绍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潜力;讨论了储能系统的种类及发展状况,并阐述了目前储能系统常用的控制策略。2.介绍了风能
智能交通中运动物体跟踪常需要用到一个大范围的视角,而单个摄像头往往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需要用多个摄像头重叠覆盖场景,也就是实时视频图像拼接的应用之一。实时图像拼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