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寺湾油田川道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面积70km2。晚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抬升的平缓单斜,局部发育有近东西向的鼻状构造。本文围绕如何确定有利物性发育带及岩性圈闭这一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各种岩心、测井等丰富的静态以及动态资料,运用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了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归纳了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储层分类评价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研究。在论文研究基础上对川道地区长2油层组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根据地层对比原则,研究区长2油层组可分为长21、22和23三个油层亚组,主力产层段长22依据沉积旋回可进一步细分为长221、222、223三个小层。(2)为受东北物源控制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对测井相、岩石相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长2油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和分流间湾三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研究区主要储层。(3)砂岩以长石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累计砂岩厚度为17.6~46.8米,砂体沿NE—SW向呈条带状分布,其分布范围主要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4)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是溶蚀粒间孔、粒内溶孔及局部发育的裂缝,孔隙结构较差。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长2油层组现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的A期。(5)储层可划分为三类:Ⅰ类(好储层)、Ⅱ类(中等储层)、Ⅲ类(差储层)Ⅰ类、Ⅱ类储层岩性较纯,以细砂岩为主,含油性较好;Ⅲ类岩性以粉砂岩及灰质、泥质胶结较重的细纱岩为主,含油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