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上非常难治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干扰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迄今为止尚缺乏一些特殊方法和药物能完全缓解患者的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疾病特点,设计疼痛管理路径,并进行临床应用,探讨疼痛管理路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的影响,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找到一条有效的疼痛管理标准,从而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符合2012年第1版《疼痛学》中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年龄50至85岁,性别不限,疼痛部位为胸腹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5例。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应用疼痛管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简明疼痛评分量表及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ouston Pain Outcome Instrument,HPOI)分别对治疗前和治疗后5、10天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总体满意度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便秘的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方面进行比较,P>0.05,两组间数据均衡,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用药史均为100%;年龄方面,实验组平均年龄(68.22±11.7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6.21±9.65)岁,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4);性别比: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2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治疗5d后实验组NRS评分为(3.07±1.34)分,低于对照组(4.29±1.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治疗10d后实验组为(1.09±0.90)分,低于对照组得分(2.2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治疗5d后实验组疼痛控制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5.51±1.74)分,高于对照组得分(4.49±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10d后实验组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为(7.96±1.30)分,高于对照组得分(6.96±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受疼痛干扰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治疗5d后实验组为(3.36±1.28)分,低于对照组得分(4.27±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10d后实验组为(1.20±0.79)分,低于对照组得分(2.42±0.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治疗5d后实验组45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便秘,对照组45例患者有15例发生便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治疗10d后实验组45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便秘,对照组45例患者有24例发生便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6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5.76±3.54)天,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13.71±3.0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7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3972.24±3726.66)元,实验组为(11798.38±3312.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应用疼痛管理路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总体满意度,同时可以减少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降低便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