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诚信”一直都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但是长期以来,信任问题却没有能够成为社会学界的主流研究主题。随着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新旧社会体制发生激烈的摩擦和冲突、社会各方利益群体的利益分化趋势逐渐加强、社会文化和基本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多种因素长期积聚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正进入社会信任问题的高发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逐渐走向“杀熟”之路,“杀熟”现象和社会信任问题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这样的状况使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信任和诚信的研究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信任问题也越来越称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关于社会信任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前沿话题,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关于社会信任的研究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社会信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乡村社会中的人际信任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本文意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综合社会转型多种因素,采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当前皖北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进行深入探讨,从提出的基本假设出发,通过对皖北乡村社会人际信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掘乡村社会人际信任的特点、作用机制、基层政府信任关系现状、人际信任和政府信任状况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这种变化深层次原因等,最后指出乡村社会信任的最终归宿。 在本文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各学科前人学者对信任研究的成果,通过借鉴和归纳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研究假设,然后给出信任的定义,接着介绍了信任的相关工具概念,如人际信任、制度信任;特殊信任、普遍信任等。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1)乡村社会人际信任是有界限的,即社会交往关系的远近和亲密关系程度直接决定了乡村人际信任度;(2)乡村社会人际信任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重大事件对村民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的影响很大,可能使他们产生更强或更弱的信任感。 第二章主要针对提出的三项假设分别做出研究验证。首先介绍了研究选取的案例——马场村的基本情况与信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个案访谈得到的资料分析介绍了马场村的人际信任和基层政府信任状况,借鉴了费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提出了“信任同心圆”的模型,它的主要内容是指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交往和感情关系的强弱程度画出一个个半径不同的圆圈,圈子里的人被称为自己人,圈子外的人则是外人。而且,随着半径的加大,即根据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确定在交往中要投入的成本的多少,从而来确定与自己的关系远近。其次,农村社区居民对家庭或家族之外的人虽然也不缺乏普遍的信任,但是随着时间和各种因素的变化的影响,农村社区居民的人际信任状况明显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前人关于农村居民信任状况的研究中很多研究结果和文献都显示出农村人际信任状况有不断下降和减弱的趋势,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现象看作一种危机。最后,关于第三个研究假设,本研究采取了个案研究和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呈现出了乡村社会中重大事件对农村人际信任和政府信任的重要影响作用,证明了乡村社会偶然或重大事件导致更强或更弱的人际信任和政府信任关系。 第三章、四章分别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和乡村社会中出现的信任变化现状和趋势,并从各方面和层次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指出了乡村社会信任和政府信任的最终归宿。在原因分析中,本文以信任危机为例从社会背景、个人因素、社区因素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任出现下降趋势甚至信任危机的因素。在文章的最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社会信任的归宿和出路——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建设的制度信任以及制度信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