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物”无处不在,同时,人们时时刻刻都与“物”相关联。虽然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都在频繁的使用着它们,但是他们对于“物”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究竟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却很少达成共识。如何看待物的地位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传统理论对“物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主导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这种理论观点主要是从教育政策执行者、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和教育政策执行制度三个构成要素来分析,其中关注的焦点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这些理论研究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人是教育政策执行的核心。由于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人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应该是教育政策的中心,而把与之密切相关的“物”(政策文本和政策理念等)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在解释人与物的对应关系时强调人的主导性和中心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与物的对立、冲突和对抗,当人与物发生冲突时在教育政策的实践领域就会造成重人轻物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科学哲学中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传播,一些教育学研究者将这一理论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本文将尝试用ANT来解决上述问题,ANT把物与人都看成为处于同一网络实体中的行动者,物是构成网络实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与物是须臾不可分的,物与人具有相同的地位,物不能被视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虽然该理论在解决科学事实方面遇到了困难,但却能合理的解释很多社会现象,尤其是教育政策领域,因为,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满着物(政策文本等),并被物所调节,物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人的元素与物的元素共同处于一个集合体之中,集合体中的每个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不仅与物息息相关,而且被与之相关的物所塑型,当物发生变化后,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结果也会随之变化。可见,在教育政策的研究中物是不能被忽略的。此外,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ANT通过对这一过程中行动者的追踪,能通过揭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来展现其动态性,各行动者元素在动态中相互联结,这里的行动者既包括人也包括物。而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将一项教育政策从政府到学校的执行过程理解为线性的、强制的执行,ANT追踪行动者从一个时空领域到另一个时空领域的联结,这种联结不是线性的、单一的、静态的联结,而是复杂的、动态的、网络的联结。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学校、政府、教育机构等行动者实体之间的横向、纵向的相互作用,为深刻理解教育政策我们需要理解行动者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ANT将一直处于教育政策研究边缘的“物”重新召回,这不仅提高了物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地位,而且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中关于教育政策实践与形而上学预设之间的矛盾。这是否意味着“物”在教育政策的实践中应该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将“物”视为本体论的存在的话,就会重蹈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的覆辙。在认识论领域我们将人与物视为同等的存在,并承认没有什么东西是预先设定的。但是不能将其推及本体论范畴,因为,教育政策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所有的行动者都是由实践派生的,实践才是唯一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