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害藻类水华规律地暴发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在世界范围暴发频率逐年增加。微囊藻(Microcystis)是导致水华现象的主要藻种,它不但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会产生大量藻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对人类身体健康、水生生物生存和水源供给带来负面影响。在防治有害藻类水华方面,微生物溶藻作用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首先,从2011年3月到2011年11月,本研究通过对滇池(海埂公园)近岸水域三个代表性的取样点连续9个月水样的显微观察、微藻总含量的测定和水华优势藻种(微囊藻)藻细胞计数,分析该水域浮游微藻的种群组成、变化特点以及优势藻种(微囊藻)种群丰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在2011年5月份到10月份之间,滇池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水华,其中以微囊藻为优势藻种;2.在2011年6月份到9月份之间,微藻总量最大(叶绿素a含量均高于8ug/ml);3.在2011年7月份,微囊藻含量达到最大,其值约为4.71×107个/ml。其次,从滇池蓝藻水华发生水域分离纯化十种微藻,通过显微形态观察并参考有关分类学资料,初步确定两株微藻分别属于栅藻属(Scenedesmaceae)和月牙藻属(Closterium)。其它的八种微藻仅仅从形态上还不能鉴定种属关系,通过对蓝藻16S-23S rDNA间隔基因(ITS)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到四条特异性条带,测序及构建同源关系进化树初步鉴定两株蓝藻分别是集胞藻(Syenchocystis)和颤藻(Phormidium autumnale);通过构建同源关系进化树和BLAST比对结果发现:藻DC23和藻DC27属于同一属,但是跟其它的微藻同源关系很远,可能为新的微藻。再次,从蓝藻水华发生水域分离纯化得到2株食藻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可以以微藻为食,能够通过快速吞食微藻而大量繁殖。通过食藻范围检测发现:原生动物p1仅能够快速吞食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而对铜绿微囊藻(Microystis aeruginosa)和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的吞食作用不明显。原生动物h1对腔球藻吞食作用明显。通过显微观察原生动物形态和分子鉴定,得知原生动物p1为棕鞭藻(Ochromonas);原生动物h1为帆口虫(Plearonema)。比较研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原生动物p1对惠氏微囊藻的吞食效果发现:原生动物p1的最适吞食温度约为30℃;原生动物浓度越大,吞食微藻的作用越明显;在pH5-7范围内,吞食惠氏微囊藻的能力无明显差异;低浓度的苯酚不会影响原生动物p1的吞食作用,而较高浓度苯会抑制原生动物p1的吞食,甚至杀死原生动物。最后,从蓝藻水华发生水域分离到4株溶藻细菌,通过溶藻范围、溶藻效果及生长速度发现DCJ-2菌溶藻效果最佳。细菌溶藻范围检测表明:DCJ-2菌对丝状蓝藻溶藻效果明显,如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flos-aquae),但对单细胞微藻溶藻效果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DCJ-2菌是通过直接接触作用溶藻。当菌体初始浓度OD600=2.2时,6天后藻细胞大部分被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