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内科住院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及医护人员促进其参与的认知、态度、行为(KAP)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以为制定促进患者参与的用药安全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对初步制定的干预方案做出效果评价。方法1.现状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和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07~2008.10,对上海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有符合入选要求的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患者(270名)及相应科室的医生(155名)和护士(210名)进行调查,患者人群及医护人群调查内容均包括三个部分:人口学特征,患者参与及医护人员促进其参与的认知、态度、行为或行为取向(KAP)及其它障碍性因素。(KAP部分各条目采用1-5分)2.干预效果评价:于2008.11~2008.12,选取在此期间住院的所有符合入选条件并愿意接受相关调查和教育的长征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0名,并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用药指导模式,干预组采用KAP模式指导下的患者参与的用药安全健康教育,评价工具为现状调查问卷中患者人口学特征及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认知、态度、行为或行为取向部分内容组成的问卷。采用组间对照与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以上所得数据均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现状调查:(1)患者:其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认知属中等水平,16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71±0.56)分(满分5分),与文化程度、居住地、态度及行为得分有关;其参与用药安全的态度水平一般,5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36±0.84)分,(满分5分),与文化程度、住院科室、居住地、认知及行为得分有关;其参与用药安全的行为水平较低,14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2.63±0.41)分;(满分5分),与认知及态度得分有关。(2)医护人员:①医生,其促进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认知属中等水平,9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59±0.42)分(满分5分),与学历、态度得分有关;其促进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态度水平一般,4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77±0.91)分,(满分5分),与医院、认知及行为得分有关;其促进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行为属中等水平,9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09±0.33)分,(满分5分),与工作科室、职称、认知、态度得分有关。②护士,其促进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认知水平中等,7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74±0.51)分(满分5分),与工作科室、态度及行为得分有关;其促进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态度水平一般,4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84±0.82)分,(满分为5分),与医院、认知及行为得分有关;其促进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的行为水平一般,9个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60±0.63)分,(满分5分),与医院、认知及态度得分有关。2.干预效果评价:(1)干预效果:组间及自身前后对照发现,认知、态度及行为水平均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发现除态度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外(0.01<P<0.05),认知、行为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影响干预研究总体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认知方面,与干预活动、付费类型呈正相关(B>0),与职业、慢性病种类呈负相关(B<0);态度方面,与干预活动呈正相关(B<0),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呈负相关;行为方面:与干预活动呈正相关(B>0)。结论内科住院患者参与口服用药安全的认知、态度均属中等水平,而行为水平较低;医护人员促进其参与的认知、态度、行为均属中等水平。针对KAP现状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患者参与用药安全及医护人员促进其参与的行为水平均除主要受到其相应的认知、态度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针对患者实施的KAP模式指导下的患者参与的用药安全健康教育使干预对象的认知、态度、行为或行为取向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干预措施取得预期效果。但若要保持持续较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或行为取向水平,则需进行、长期反复的健康教育以强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