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结构人类学理论出发,结合自由哲学思想,以少林寺田野调查为基础,对“旅游”的本质进行自格雷本、马康奈等人之后的再次更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少林寺的田野调查,作者提出一种疑问: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东道主地区的一切都被资源化,甚至连宗教和神圣性也不例外,这就带来了东道主和游客双方在生存时空中的双重紧迫,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入和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否还仅仅是对“熟悉”和“日常”的反向倾向?换句话说,有没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导致了旅游行为在个体层面上的产生,以及旅游做为一种普遍的人类社会的现象而存在?有没有一种冲动是抽象于“熟悉”和“日常”之上的,却可以更本质地描述人的旅游动机产生根源?作者通过对少林寺游客动机的分析,指出普遍存在于游客心理中的“窥探欲”,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类思维结构的不稳定性,它在物质层面的直接表现就是对时空束缚的不满和焦虑,而破除时空束缚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类深层思维结构中对自由的无意识实践冲动。两者互为一体。作者据此提出自己对旅游本质的观点:思维结构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造就的人类思维结构的“自由”本能在物质世界中的时空实践。
通过对在少林寺地区流传的四则达摩神话的分析,作者进一步将对自由的追求引申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群体的抽象思考,且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以神话的方式将这个思考不断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