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河长制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由于河湖资源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政府与市场难以妥善处理好河湖治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众对河长制中的参与政策理解不到位,政府应急与社会旁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吸引公众参与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关键。公众是否参与环境治理,其实是一个心理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河长制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AZD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河长制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由于河湖资源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政府与市场难以妥善处理好河湖治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众对河长制中的参与政策理解不到位,政府应急与社会旁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吸引公众参与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关键。公众是否参与环境治理,其实是一个心理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河长制作为当前维护河湖健康的政策保障,也是公众参与河湖治理的政策保障。政策的落地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实际执行。一个开放包容(行为规范)的政府会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率。因此,结合政府行为规范研究公众参与河湖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综合公众心理因素不同维度的基础上,考虑政府行为规范对公众参与河长制的影响,依据公共物品理论、治理-善治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等多维理论体系的指导,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北、江苏两省7个市(区)河湖附近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剖析河长制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实践困境,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构建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在AMOS22.0软件中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结果进行收敛效度检验、区别效度检验、模型拟合度检验,并分析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中介效应,深入探究各变量对河长制公众参与的内在影响机制,以期为激发公众参与河湖治理的活力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表征长江流域河湖附近居民心理因素的三个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公众参与河湖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行为态度(0.203)>主观规范(0.167)>知觉行为控制(0.103),三者均通过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政府行为规范不仅能通过参与意愿间接影响参与行为,且政府行为规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240,大于各心理因素对参与意愿的影响,还能够直接影响参与行为,政府行为规范对参与行为的总效应为0.445,略小于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的影响。总体而言,政府行为规范对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均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3.长江流域河湖附近居民的河湖治理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系数为0.467,这充分说明参与意愿是引发参与行为的关键,且心理因素与政府行为规范通过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参与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
其他文献
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p H高、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低(特别是磷易被土壤固定)。如何因地制宜的增辟有机肥源、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储备及有效性是该区苹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种植十字花科绿肥油菜、豆科绿肥草木樨和大豆,并结合油菜和草木樨混播(RM)、油菜和大豆轮作(RS)的绿肥种植模式,在山地果园进行了连续6年的绿肥种植翻压试验,旨在明确种植
蚜虫是一类重要农业害虫,也是许多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载体,能够严重危害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大规模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蚜虫,导致了害虫产生了较严重的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安全也构成潜在威胁。近年来,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被视为防治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几丁质是昆虫表皮和围食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且不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激增,为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对黑土区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忽略了对黑土地的养护,导致该地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黑土层厚度变薄,土壤退化严重。团聚体作为土壤优良的结构体,其稳定性可以不仅可以代表土壤结构的良好程度,也是影响水分入渗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斥力、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降雨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降雨过程中随着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导致破碎后的团聚体一方面被径流冲刷带走,另一方面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入渗速率,造成侵蚀加剧。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但是随着大量荒地不断被开垦,土壤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使得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抗蚀能力衰减,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游客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旅游综合体这种新兴业态逐渐走入我国旅游市场,其中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加速了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为提升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需要注重其特色性地开发,从对旅游综合体区域现有资源的多元化开发、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科学规范相关方面着手开展。因此在旅游综合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可持续性、科学性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成为现阶段旅游综合体景观发展需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研
随着我国对钻井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视,了解泥浆池固化填埋处理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受固化填埋法影响的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为评估固化填埋法在沙漠中的可行性以及泥浆池覆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毛乌素沙漠13个气井泥浆池覆盖区沙蒿根际和非根际
识别现状自然条件和人类干扰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的5个典型小流域(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作为研究区,在经过“六五”至“九五”近20年的综合治理后,对其生态敏感性状况与水土保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研究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全球性问题,仅2001-2012年全球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侵蚀总量增加2.5%。中国的土壤侵蚀问题也由来已久,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上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因此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工程专门应对土壤侵蚀问题。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显著生态成效,其中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土壤侵蚀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
目前,我国诸多的矿山和矿业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给城市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矿山资源如何再次得到开发利用,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社会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废弃矿山的景观设计策略及持续发展策略,以一种新的理念和表现形式赋予废弃矿山第二次生命。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概况、矿山景观设计案例以及景观生态学等
农业文化遗产汇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之缺乏对其系统性保护,导致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甚至被世人遗忘。“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作为中国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之一,具有重要遗产价值,保护石泉桑蚕农业文化遗产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故本探究选择石泉桑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作为设计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