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后期学术走向合流、同时政治统一大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其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农学、教育、音乐等诸多领域。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生死观作为哲学、宗教学课题之一,也囊括其中。《吕氏春秋》所阐释的生死观从天道自然体系出发,将人之“生死”寄托于四季变化之中,适时而变,构建了一幅合乎天道的生死观系统;同时作为其君道政治体系的一部分,饱含着吕氏对于国家统一后,朝野上下有关生死认识、价值判断和政治选择的理想设计。此书对生死的探讨与发挥,做到了“兼揉众长,舍去其短,免去矛盾,融合为一”,就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吕不韦的“王治”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给统治阶级设定一个政策与思想上的总体规划。本文主要对《吕氏春秋》的生死观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吕氏春秋》生死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具体形成过程。先从社会上的普遍认识与精英思想家的思考两个方面理清先秦社会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得出其生死观是在继承社会上普遍生死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而《吕氏春秋》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对当时诸子及社会上流行的部分生死观加以扬弃,尤以吸收道家与儒家观点为主,结合其本身“王治”的目的,而给出了一套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的“生死”观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吕氏春秋》对生命的看法及独特的养生思想,详细说明了其养生的本质、原因、方法及目标。吕氏的养生思想主要针对君主而论,这一思想以“法天地”为基础,并结合战国时期权力结构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凸显出来的国君重要性的加强而臻于完善。第三部分,论述了《吕氏春秋》的生死观与臣民的舍生论、价值论。首先,对当时社会上的死亡与长生的观点,吕氏道出了“人固皆死”的看法,随后针对臣民面临生命价值的选择时,详细道明了臣民需要舍弃生命选择价值的各项具体内容,并指出舍生主要是针对臣民而言,这种生死观也是其君道体系的一部分。第四部分,主要阐明《吕氏春秋》生死观的本质及秦始皇对其态度。吕氏生死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全书十二纪,是从其天道体系出发;而养生思想与舍生论主要是针对君主与臣民两个对象,服务于“王治”的目标,所以也属于君道体系的一部分。吕氏生死观主要是希望在嬴政身上得以践行,进而推及秦国及天下,以垂后世。但秦皇最终的做法却与此背道而驰,文章简要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