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国的传统医学均是基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是起源于本国并且随着年代流传下来的固有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服饰、语言、宗教、礼仪、法律、道德规范、价值观等。传统文化包括在本国自然形成的和从国外传入并且本土化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很难找到其原形。传统医学亦是如此。韩国的传统医术包括来自韩国本土的和从国外传入后本土化的。中国医学对韩国的医学史上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韩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中国医术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研究韩医史,我们可以看出韩国传统医学接受中国医学以后有很多发展。虽然韩国医学是接受了许多中国医学而发展的,但所有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并不具有一面性。中国医学传入韩国后将其改编并加入新事物,为使之成为最符合韩国人的理论与处方进行努力。中国医学传入韩国并且本土化经历了很多过程。韩医的历史是一个为打造符合韩国风土的医学而不断努力的历史。韩国传统医学基于中国医学发展而来,但在《乡药集成方》可以看出从高丽时期已有对韩国与中国风土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应不同的认识。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朝鲜时期,从朝鲜中期韩国的医学与中国的医学已完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多数韩国医家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医学观点。在数千年的中韩医学史中出现了许多将宇宙原理与人体生理病理联系起来的理论,且对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起了重大的作用。但这些理论许多方面出现了冲突或矛盾并对此争论至今,而在临床上时而引起混乱时而维系着互补的关系。以中韩医学的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来讲,在互相冲突或互补的理论中最核心的论题是作为补阴或补阳理论依据的阴阳偏胜的医论。至今中国诸家所主张的有关阴阳偏胜的医论大体分为两个学说,医家朱丹溪为阴不足阳有余论的代表之一,主张阳不足阴有余的代表医家为张介宾。韩国朝鲜末,石谷李圭晙在自己的论文《扶阳论》中提到,过去医家们在讨论阴阳偏胜论时得出《周易》和《内经》的原理就是从扶阳的观点中说明的。他认为君火为人身之主火,心火降使肾水动能生精荣血,并在心君火的活动性这一方面来主张扶阳论。事实上,天地阴阳不可能出现单方面的有余或不足,因此将其一分为二互相对比并对其错误认识而得出的“补阴抑阳”或“扶阳抑阴”的观点是无法成立的。但是阴阳的性情不同“阳主生,阴主死”,所以在这一层面上应扶阳抑阴。从中国张介宾与韩国李圭晙的阴阳论中可以得出,二者都着重于“扶阳”这一观点。借此本论文将通过上述两位医家的代表著作来比较、辨明二位医家的阴阳观。本论文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中国医学传入韩国后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解,进而对韩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与特征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张介宾与李圭晙的阴阳观比较研究目的:寻找张介宾与李圭晙的阴阳观相同点和异同点方法: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韩国中央图书馆,韩国学术研究情报(RISS)等采集文献资料。利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而深入整理中韩医学特点,根据理论分析,总结出其理论特点。采用理论比较研究方法,以张介宾与李圭晙的著书,有关他们的学说思想的书和论文为中心,对两位医家的医学思想背景和阴阳观进行比较研究。结论:张介宾与李圭晙形成阴阳观的时代背景上有共同点。但对于君火相火认识有所不同。两位医家同时认为温养人体阳气为主要治疗原则,而区别在于张介宾以肾的阴阳为重要核心,李圭唆以心阳火为重要核心。张介宾称“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了要兼顾阴阳,李圭晙主张“扶阳抑阴”,强调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