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五体为皮、肉、脉、筋、骨的统称,是人体躯体的主体框架。五体理论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人体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五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疗方法。五体之间通过脉系以及其他具体结构相互关联,内合五脏,外应五行,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五体理论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学术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时期便已构建起了较为系统的五体理论学术观点。但五体理论毕竟没有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关注度高,因此对五体理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也相对不足,导致五体理论常处于边缘化状态。《内经》提出相关理论,并运用五体理论阐述四时气血变化、诊察病位病机、疾病命名,以及施刺治疗的各个环节,《内经》的五体理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内经》五体形态结构和五体生理功能为基础,结合后世医家注释发挥,进一步探讨《内经》有关五体病变和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力争规范化和系统化整理五体理论,为五体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与内容:本文借助文献学、诠释学、语言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五体理论的相关条文进行梳理,以《内经》时代医学背景为前提,结合后世医家的注解,深入剖析分析归纳出五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诊法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黄帝内经》五体的形态结构。探讨了五体术语涵义,本文所探讨的“五体”是指构成人体形态的皮、肉、脉、筋、骨五种组织结构,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是根据解剖特性对人体外部组织由内而外的划分,皮、肉、脉、筋、骨的整体划分,与西医解剖的皮肤、肌肉、血管、肌腱、骨的划分基本相似。以五体结构为基础,从《内经》文字发生学和训诂学角度探讨五体各层次的结构划分。第二部分《黄帝内经》五体的生理功能。五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五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经》围绕五脏,建立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体理论,五体与五脏通过经络联系,为五脏在外之表现,五体的功能由五脏所主。以《内经》五体理论为基础,系统总结五体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和五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较为系统的五体脏腑生理体系。第三部分《黄帝内经》五体的病因病机。系统梳理《内经》中五体发病的病因病机经文,结合后世医家的注解,对《内经》五体发病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为五体诊断和治疗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黄帝内经》五体理论在诊断中的应用。五体是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为五脏之外应,五体有赖于五脏精气的充养,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又可通过五体反应于外。在诊断中,常可通过观察五体的情况来判断脏腑是否病变,亦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判断五体的病变。归纳《内经》五体诊病经文,从视诊、切诊等方法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轻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情况,为现代中医诊断学“有诸内,必形诸外”“从外知内”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黄帝内经》五体理论指导的特色疗法。《内经》根据五体形态结构的特点,结合五体功能,形成五体特色诊疗方法。梳理《内经》中关于五体的治疗方法,以五体层次结构划分,多以导引、焠针、药熨、针刺、砭石、温熨、按摩、药浴和药酒等方法治疗,五体部位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差异。以皮肉理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指导中医外科和皮肤科的治疗,以筋骨理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指导软伤科和骨伤科的治疗,均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结论:1.五体结构为皮、肉、脉、筋、骨五个部分,其各个部分存在着独立的结构。皮的形态结构含皮肤、皮的附属物毛、皮肤纹理和汗孔。皮的附属物除了汗毛外,亦包含了眉、胡、须、髯、髭、发等人体长毛。肉的形态结构包含肌理、肉腠、肉理、分腠、分理等描述,是肌肉的纹理;肌肉丰厚膨大之处为(?);肌肉之间相连接的缝隙或凹陷处为溪谷;深部近骨处的肌肉为分肉;肉节是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脉的形态结构主要为脉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筋的形态结构包含筋和筋纽。筋分为大筋和小筋;筋膜、筋纽为筋的汇聚之处;宗筋为多条肌腱筋膜的集合汇聚之处。骨的形态结构包含骨节或骨属;骨解为骨缝之义;骨空为两骨间的空隙;骨廉指骨缘;骨髓为骨腔中膏脂状物。2.五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五体秉承脏腑化生之精气濡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脏腑则依赖于五体的保护,避免受外界损伤。五体与脏腑相互依赖而不可分离。经络则是联系脏腑与五体之间的通道。生理上脏腑化生精气,通过经络滋养五体,五体亦可反应脏腑的生理情况。五体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有诸多联系而相互影响。五体发病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病因常为外感六淫,其中风、寒、热邪常易侵袭皮肤,湿邪易伤皮肉筋脉,火邪和热邪易损筋骨;内伤病因常为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和劳逸过度。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正气强弱,营卫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和脏腑经络失和所致五体失养而引起五体相关病变。3.《内经》关于五体诊法的论述颇为丰富,以色诊和脉诊为重。皮部以十二皮部、面诊、尺肤诊为主,脉诊则以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为主。《内经》强调了诊病时诊察五体的重要性,医生在临证时,应首先仔细地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再诊察病性的温寒、气血的盛衰,最后根据诊察情况综合分析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内经》注重四诊合参,五体并查,其诊断内容的丰富为后世医家及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4.《内经》关于五体的治疗,是以四时养五体、以五味调五体、以五体为诊治之宜、以阴阳分五体、以气血治五体的基本治疗原则,以五体层次划分,多选择针刺、艾灸、按摩、熨法、导引等外治法治疗为主,其中关于针刺的方法较为详尽,五刺、九刺和十二刺均包含了五体层次的针刺方法,为后世针灸治疗五体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强调了针刺时深浅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违反针刺的法则,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创新点:1.以《内经》为基础系统的梳理了五体的形态结构,其结构是以《内经》解剖理论为指导,以五体结构为基础,又将五体其附属物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和定义。2.系统梳理《内经》五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首次系统构建了《内经》五体理论体系框架。3.《内经》关于五体的诊法以皮部色诊和脉诊为重。皮部以十二皮部、面诊、尺肤诊为主,脉诊则以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为主。《内经》强调了诊病时五体的重要性。强调了四诊合参,五体并查的重要性,其诊断内容的丰富为后世医家及现代医学提供了丰富了理论基础。4.《内经》关于五体的治疗,提出以四时养五体、以五味调五体、以五体为诊治之宜、以阴阳分五体、以气血治五体的基本治疗原则,以五体层次划分,多选择针刺、艾灸、按摩、熨法、导引等外治法治疗为主。以皮肉理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指导中医外科和皮肤科的治疗,以筋骨理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指导软伤科和骨伤科的治疗。因《内经》五体诊法独具特色且易被现代临床治疗所忽视,因此系统整理《内经》五体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多科室的外治法,为五体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