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回答了“资源配置机制的结构差异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有何影响”这一研究命题。企业上市是为了获取资金,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的资本市场,其基本功能是依托价格发现机制甄别优劣公司,通过调节融资成本的高低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声誉强的企业融资成本低,声誉弱的企业融资成本高,声誉恶劣的企业融资成本高到其无法融资,最终被淘汰出局,这是资本市场运行的正常逻辑。但是不难发现,许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发生声誉危机的上市公司仍然活跃于资本市场,以极低的融资成本进行融资,甚至有的股价还涨幅惊人,现实与设想产生了背离。导致这种内在关系发生扭曲的重要原因是声誉机制的作用受到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政府干预的越位和错位使得利益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现有研究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切入,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回答在某一经济环境中,影响融资成本变动的原因是什么?经济环境的不同归根结底是资源配置机制结构的不同,声誉机制和政府机制谁在“跷跷板”博弈中占据支配地位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差异,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是衍生资本市场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本文遵循“外部制度——内部特征——经济后果”的分析范式,立足于我国政府干预过度而声誉机制作用不足的现实背景,把研究重点聚焦在体现公司经营效果的融资成本,基于机制设计的系统性和互补性,重点研究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时此消彼长的组合关系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机理。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内容的逻辑顺序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界定有关的主要概念,说明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综述的思路是首先从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归纳已有的关于融资成本和融资决策的研究命题,进而引出对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再对声誉理论与融资成本的结合研究,以及政府干预对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为制度背景分析,分别围绕政府干预、公司声誉与融资成本三个关键词来展开,对政府干预的历史渊源与社会经济基础,转轨经济下国家信用垄断与政府隐性担保,中国资本市场声誉链的有效性以及上市公司融资决策中的悖论现象进行了剖析。
第四部分为政府干预、公司声誉与融资成本的理论研究,通过建立基于力矩平衡理论的“跷跷板”模型来说明机制设计结构与融资成本间的关系,得出了最优融资契约形成的条件,为实证思路的确定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为政府干预、公司声誉与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根据理论模型,将主要变量层层分解直至终端找到量化数据与之对应,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检验机制设计的结构差异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六部分为对策建议,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说明政府、市场、企业如何才能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政府机制和声誉机制能够协调互补,从而形成最优的融资契约。
第七部分为结论,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我国的政府干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经济基础,转轨经济下的国家信用垄断呈现出了由狭义垄断向广义垄断、由绝对垄断向相对垄断、由显性垄断向隐性垄断过渡的特征,这是产生政府隐性担保的根源;由于资本市场各利益主体发育程度的不均衡,没有形成声誉产权的保护机制,声誉链的组织形式尚不完善,这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非理性,偏好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大量圈钱的股权融资。
基于力矩平衡理论的“跷跷板”模型分析了机制设计的结构差异对融资成本的影响,通过引入机制矩和机制势的概念,得出融资成本最小化以及最优融资契约形成的条件是市场机制矩和政府机制矩达到平衡,或将机制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要使混合机制市场中的机制矩尽可能实现平衡,需要两种机制进行有效的良性互动,使“跷跷板”两端作有规律的振谐运动:市场能够对信息作出及时反应,对资产价格进行合理定价,依托声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而政府能够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弥补市场缺陷,通过适度干预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结构差异会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且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强于公司声誉。具体而言:(1)声誉越好和越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资金使用成本越低;个体特征对资金筹集成本的影响不如资金使用成本;市场机制矩与资金使用成本、资金筹集成本基本不相关;政府机制矩越强,资金使用成本越高,但资金筹集成本较低。(2)比起股权融资成本,政府干预对债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较大。(3)声誉越好的公司,广义融资成本越低;越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广义融资成本越高;市场机制矩对广义融资成本基本没有影响;政府机制矩越强,知识融资成本越低,要素融资成本越高。(4)声誉变量对样本群体狭义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持平,而政府干预对样本群体狭义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各异,对同时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的公司影响最大,其次是只进行债权融资的公司,最后是只进行股权融资的公司。针对实证结果,分别提出政策建议:(1)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结构:政府自觉减少对资源配置空间的争夺,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2)建立声誉产权保护机制:健全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加强对“圈钱”公司的治理力度,形成投资者主导化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3)强化资金筹集成本治理: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甄别优劣公司的职能;(4)减少银行信贷政府干预:政府应为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5)规范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理顺企业内部的薪资分配关系,回归国企主营业务,优化国资运作,抑制“政绩周期”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