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殖模式绿色转型升级是水产养殖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是一种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生产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较高的养殖密度不仅可以使养殖水体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提高养殖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但高养殖密度也可能对养殖鱼类产生拥挤胁迫,对其生长、健康福利和肌肉品质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探究圈养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最适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养殖健康高效发展以及圈养模式的推广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健康活跃、规格一致的大口黑鲈,初始平均体质量9.71±3.75g,初始平均体长7.66±0.98cm,随机分为1000、2000、4000尾/圈(0.42 kg/m~3、1.03 kg/m~3、1.88kg/m~3)共3个密度组,分别记为LSD、MSD和HSD,进行了180 d的养殖试验,测定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血液生化、肝脏抗氧化性能以及肌肉品质相关指标,试验得出以下结果:1、各密度组最终密度分别为:17.64±1.63 kg/m~3、32.51±1.49 kg/m~3和59.85±4.13kg/m~3;存活率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大口黑鲈的生长情况具有阶段性特点,0~30d阶段,HSD组的大口黑鲈体质量(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LSD组;30 d之后,则相反,表明HSD组生长速度在养殖中后期会受到抑制。相比于LSD、MSD组,HSD组在大部分养殖阶段饵料系数(FCR)更低;直到150 d时,体质量变异系数(CV_w)和肥满度(CF)随养殖密度升高而降低,脏体指数(VSI)、肝体指数(HSI)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脾体指数(SSI)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2、高密度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养殖后期,表现为高密度组大口黑鲈血清中葡萄糖(GLU)、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着降低,同时丙二醛(MDA)浓度升高。3、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肌肉中营养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随密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氨基酸分析显示,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指数随密度升高而显著降低;另外,HSD组肌肉质构性能和系水力相对LSD、MSD组较差,这意味着高密度对大口黑鲈营养和肉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养殖前期,较高的密度有利于大口黑鲈生长,当达到一定的密度后,生长会受到抑制,还会对生理指标、抗氧化性能以及肌肉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养殖策略:一是分阶段、分级饲养,幼苗时期的投放密度可以适当提高(>4000尾/圈),而养殖中后期的放养密度应该控制在2500~3200尾/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不分级饲养,此时投苗密度应控制在2500~3200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