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体文学从两汉时期的大赋为主发展至西晋时,抒情小赋主导了赋坛,使赋体文学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抒情言志靠拢,同时也摆脱了汉大赋虚夸堆砌的习气,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样式。本论文以西晋抒情小赋作家的个性化创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各作家独特创作的基础上把握西晋抒情小赋的特征。本文由引言、三章正文和结语构成。在引言部分,主要厘清抒情小赋与汉大赋的不同之处,对个性化予以解释,同时对前人研究西晋抒情小赋的状况做一综述。第一章从赋家作品内容出发,分咏物抒情小赋和抒情小赋两小节,以潘岳、陆机、束皙等几位代表性赋家为例,探究西晋赋家各自的心路历程在赋作中的体现,咏物题材的选择体现了作家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会。潘岳因有太多亲人离世的沉痛体验,所以其悼亡作品格外情真意切,展现出真性情的一面。陆机同样感受生死,却大都以哲理的方式消释内心的悲痛。束皙久居社会底层,赋作表现乡间世俗社会,成为西晋作家中的非主流者。第二章从作品形式入手,管窥此时期抒情小赋作家各自的创作技巧。潘岳抒情小赋有“华丽”的一面,但因无休止的铺写哀情,少了像陆机那样由情生发出的理思,显得文风清新、文意流畅。陆机性格“矜重”,因此“辞繁而隐”,在赋作中好用叠字、对偶句式及警句。而其弟陆云性格“清正”,崇尚“清省”的创作思想,其赋的创作也倾向于去繁尚简,追求清新自然。非主流者束皙一反“繁缛”赋风,以通俗质朴、明白易懂的语言创作,作品清新自然。夏侯湛以九首亦诗亦赋的作品彰显其独特的一面,久居下僚且“善构新词”的他在工作之余,对文学创作进行各种尝试,打破诗、赋界限,在赋中带有诗的意境,其赋作不管在辞赋史还是诗歌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章从文化角度深入探讨西晋抒情小赋作家出现个性化创作倾向的缘由。西晋文人在门阀制度的笼罩下,以文章入仕的途径被大打折扣,中下层士人产生了君臣疏离感,他们不再像西汉作家那家热心于歌功颂德的文章。另外,西晋统治阶级道德的卑劣使得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不断遭到质疑,而与此同时,提倡独立人格理想的老庄思想,在继汉魏之后,进一步走进了西晋作家的心中,各赋家继承建安文人的创作传统,追求个性化的创作,他们的抒情小赋反映出各自的性格、经历、学识、才气等的不同,而我们通过这些差异也能更好地把握西晋辞赋文学。结语部分,对正文做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