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竺道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根据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独特理解,摒弃当时佛教(学)界固守经典拘泥于文字的学风,把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宣扬“法身无色”、“佛无净土”等思想,主张“一切众生(包括善根断尽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提出“顿悟成佛”等诸多学说,架构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这其中“善不受报”思想就是他的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在现实世界中“顿悟”成佛,以此批评当时以慧远高僧为代表的“三报”思想求诸于来生而不能脱离生死的中国化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观念思想,也试图借助于“善不受报”思想解开佛教轮回学说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念上的羁绊。本文以竺道生的“善不受报”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善不受报”思想的研究来解读竺道生佛学思想中的伦理思想。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竺道生为什么要提出“善不受报”思想?他的这种思想的内容与本质是什么?他的这种“善不受报”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哪些分殊之处,又是如何对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作用? 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竺道生的生平活动、主要思想和著作。竺道生生于官宦之家,本应读书入仕,但幼年时遇到竺法汰,得以提携出家,幼时就饱读佛经,研味句义,即自开解。中年时开始游学,先后在庐山和长安(今西安)师从僧伽提婆和鸠摩罗什,对小乘的毗昙学说和大乘的中观学说都深有研究,但他认为语言文字只是诠释真理的工具,不可执着和拘泥,因此他根据自己的宗教体验,倡言“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与当时现有的经文不符,因此遭到旧学僧党的摈弃,后经证明,其言“暗与经合”,方才得到南方僧众的认可。第二部分,叙述了竺道生“善不受报”思想的具体概况。本部分以史料的引用与评论相结合,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阐释的手法对竺道生的“善不受报”思想逐一加以论述:这其中既论述了竺道生“善不受报”思想的基础;在查阅相关典籍和结合前人著述的基础上,也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内容和本质以及这种思想的意蕴所在----这种思想是佛教伦理的具体体现;最后论述了这种思想在竺道生佛学思想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借助于解读竺道生的“善不受报”思想来阐释对比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这一部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静态的角度通过竺道生的“善不受报”思想论述佛儒伦理的分殊之处;从动态的角度通过竺道生“善不受报”论述佛儒伦理是如何相互融通的;最后指出:佛、儒伦理文化的分殊与融通,实际上也正是佛、儒文化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相互提携、相互渗透,共同构筑了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第四部分,竺道生“善不受报”思想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作为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竺道生,他的“善不受报”思想也有它的理论意义:这种思想开启了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新的风尚,更开辟了佛学研究新的道路。同时,无论是在竺道生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思想对于伦理思想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