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题材,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文学翻译研究的领域,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众多诗人当中,艾米莉·狄金森在美国诗歌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打破了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规范,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行文模式,形成了属于作者本身的一种独特的风格。近年来,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分析和评论。然而在中国,其诗歌的译本数量仍然相对较少。虽然国内已有部分学者着眼于狄金森诗歌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诗歌的内容和分析,有关其诗歌翻译的系统研究仍然很少。为了能够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艾米莉·狄金森及其作品背后的涵义,对其诗歌的汉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围绕接受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即“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选取江枫和王宏印的中文译本,分别从字迹学,音系学,词汇学和句法学四个层面来分析译者对作品中“未定处”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字迹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江枫先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中的破折号,并且通过改变句式和调整诗行的方式以实现英文中的“大写”在中文译本的体现。同时,他还完美地保留了原诗的句式特征,从而使译本符合中文诗歌的特点和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让目标语读者可以产生与源语读者一样的反应。而王宏印先生的译本在这方面虽然未能完整地体现,但是他刻意减少了译文中“破折号“的数量,也更加符合中国诗歌的“形式”。在音系学层面,江枫先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但是忽略了整体韵律的传递。反观王宏印译本,他的作品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完美再现了诗歌的“音律美”。在词汇学层面,两位译者各有千秋,江枫先生更加注重诗歌背后的内涵,擅于传递词汇的准确性,但是其用词带有一定的男性色彩。然而王宏印先生更偏向于从女性诗人的角度出发,其译作文笔细腻,用词确切,更能够体现出女性诗人和女性诗歌的特质,这也能够给未来迪金森诗歌的重译带来一些新的灵感。本文试图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江枫和王宏印两位学者的译本进行美学要素再现分析,以期可以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可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狄金森诗歌。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两位译者不同翻译风格和策略的研究,为英文诗歌的中文翻译做出一定贡献,也为未来狄金森诗歌的重译提供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