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篇涉及对性、情、心、乐的论述,其“性情论”清晰、深刻,“情”在其中的位置尤为重要:知“情”成为领会儒家人性论思想的重要环节。“性情论”与“乐”的艺术起源、审美特性、审美价值密切相关。《乐记》以“乐”为论述核心,始终体现一个“和”的理念,同时涉及到对社会人事与天地自然的论述。《乐记》是用一个美的形式建构起来的有机体系,“乐”使“和”的理念渗透到了体系的各个环节。
两文本都涉及到对“乐”和“心”、“性”、“情”的论述,这两方面的论述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两文本的行文逻辑有显著的区别。简文从心性论、性情论的角度自然进入乐论,《乐记》则是以乐论为主含蕴心性论,再加上两文本的成因有异,由此也影响到两者的写作风格,这可能正是两文本不同成熟度之反映。
“情”生发于自然朴质之天性,此“情”是人本真的性情之“情”,故能自然而“无伪”,“诚”与“信”即是“情”的根本品质。性情演化生成了心,因此心便具有了人文涵养。心的出现是反情的结果,是反思的体现,是塑造成熟人性的必然。心的内涵必然波及到自然之性情,由此性、情也具有了自然与人文两种意蕴。“乐”本源于“情”,此情就具有以上两种意向。
“乐”可以发动自然之性情,日渐陶养之,将其化育成与“乐”的审美特性相辅相成的和合心性,同时“乐”实现了与心性的本质同构,是为乐教。“乐”同诗、书、礼一道丰富了自然心性的内涵,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为主体积累审美经验,为有意识的审美实践提供可能。在审美过程中,心性与“乐”交相唱和、相生相长,心、性、情化为圆融的一体,使人达到乐情、乐心、乐志、乐神的审美境界。伴随情感浪潮的起伏,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充实。人之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审美境界层层超越,最终达成天人合一而尽善尽美。“乐”由情始,亦由情终,于此印证了“情”在乐论美学中的重要地位。.《性自命出》与《乐记》皆具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
总体来说,两文本的心性论思想是相通的。简文对“情”的论述能深化我们对乐论的认识,《乐记》中“乐”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到艺术有效的社会、审美功能,两篇儒家文献共同体现了儒家的心性论、乐论思想及两者间的关联性。简文的出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早期儒家乐论的基本面貌,将两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儒家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
两文本都涉及到对“乐”和“心”、“性”、“情”的论述,这两方面的论述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两文本的行文逻辑有显著的区别。简文从心性论、性情论的角度自然进入乐论,《乐记》则是以乐论为主含蕴心性论,再加上两文本的成因有异,由此也影响到两者的写作风格,这可能正是两文本不同成熟度之反映。
“情”生发于自然朴质之天性,此“情”是人本真的性情之“情”,故能自然而“无伪”,“诚”与“信”即是“情”的根本品质。性情演化生成了心,因此心便具有了人文涵养。心的出现是反情的结果,是反思的体现,是塑造成熟人性的必然。心的内涵必然波及到自然之性情,由此性、情也具有了自然与人文两种意蕴。“乐”本源于“情”,此情就具有以上两种意向。
“乐”可以发动自然之性情,日渐陶养之,将其化育成与“乐”的审美特性相辅相成的和合心性,同时“乐”实现了与心性的本质同构,是为乐教。“乐”同诗、书、礼一道丰富了自然心性的内涵,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为主体积累审美经验,为有意识的审美实践提供可能。在审美过程中,心性与“乐”交相唱和、相生相长,心、性、情化为圆融的一体,使人达到乐情、乐心、乐志、乐神的审美境界。伴随情感浪潮的起伏,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充实。人之精神追求不断提升,审美境界层层超越,最终达成天人合一而尽善尽美。“乐”由情始,亦由情终,于此印证了“情”在乐论美学中的重要地位。.《性自命出》与《乐记》皆具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
总体来说,两文本的心性论思想是相通的。简文对“情”的论述能深化我们对乐论的认识,《乐记》中“乐”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到艺术有效的社会、审美功能,两篇儒家文献共同体现了儒家的心性论、乐论思想及两者间的关联性。简文的出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早期儒家乐论的基本面貌,将两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儒家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