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479786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动态血压监测通过测量24小时血压,显示血压动态变化和昼夜节律。正常人群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曲线,而高血压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体液调节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呈非杓型节律。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增加心肌缺血发生的风险,损害心率变异性,但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是否同样增加心肌缺血风险和损害心率变异性,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是否增加心肌缺血发生风险,以及与心率变异性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46例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同步动态血压监护及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系统分析入选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节律、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和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心肌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血压节律类型间年龄、性别、动态血压没有统计学差异。
  2.杓型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9.5%,而非杓型(包括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病例数则占总病例数的80.5%,显示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发生率高;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血压昼夜节律间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5)。
  3.不同血压昼夜节律间的SDNN(F=1.212,P=0.306)和PNN50(F=2.023,P=0.111)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各组间的RMSSD(F=2.77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杓型的RMSSD值分别高于杓型、非杓型及反杓型的RMSSD值。
  4.经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4小时平均舒张压升高是间歇性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1.055,95%CI:1.003~1.110,P=0.036),男性是间歇性心肌缺血的保护因素(OR=0.533,95%CI:0.301~0.944,P=0.031)。24小时平均收缩压升高是全程性心肌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48,95%CI:1.012~1.086,P=0.008)。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类型改变可能与心率变异性变化有关;平均血压水平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男性可能是间歇性心肌缺血的保护因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无相关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