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全球各地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极端最高气温屡破历史同期极值,持续高温热浪日数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利用浙江71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1971-2017年的逐日最高气温(Tmax)资料、1971-2017年逐月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简称WPSH)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以及1971-2016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垂直速度、经向风、纬向风、位势高度等,用趋势系数法、合成分析以及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筛选出浙江地区高温日,并对夏季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际变化、热浪过程、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根据浙江地形特征的差异将浙江划分为六个研究区域,分析发现年平均高温日数和年平均高温热浪过程次数的高值区主要位于浙西南地区,其中浙南山地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过程分别为(24.8d-40.3d)和(3.34次-5.53次),浙西中山丘陵地区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过程分别为(24d-31.1d)和(2.87-4.04次);浙中金衢盆地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过程分别为(26.3d-35.3d)和(3.4次-4.53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浙北平原地区、浙东丘陵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及滨海岛屿地区的高温日数和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则较浙西南地区更为明显。其中浙北平原地区平均最高气温的逐年变化斜率为0.045(每100年增加4.5°C),远远高于浙江地区平均最高气温逐年增长的斜率0.0117(每100年增加1.17°C)。(2)本文将1971-2017年按照浙江地区高温日数进行排序发现,排名前五的年份依次为1971年、2013年、1994年(2007年)、2003年和2017年;而按照浙江地区高温日年平均最高气温进行排序则发现,排名前五位是2013年(37.20°C)、2003年(37.14°C)、2017年(36.99°C)、2016年(36.79°C)、1971年(36.73°C)。因此为综合考虑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本文将高温日数乘以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将47年重新进行排序发现,夏季最热的五年则依次为1971年、2003年、2017年、2013年和1994年,并通过分析其所对应的500hpa高度场可发现,最热的五年,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位于125°E以西,脊线位于20°N附近。最凉的五年,6月平均的50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偏东,其西伸脊点位于135°E附近,远离我国大陆。(3)浙江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大致呈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形势。站点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指数相关性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及杭州湾周边地区,宁波、台州和温州大部分地区,相关系数达到0.4以上,通过0.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关性最为显著的地区位于台州南部及温州中北部,相关系数大于0.5,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瑞安、永嘉和温岭三站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599、0.585和0.568。另外,金华南部的部分地区高温日数也与两个指数相关性较为显著。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面积较大、强度较强期间,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多密切相关,而对西部内陆地区的高温日数影响较小。(4)2017年浙江地区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7°C,与历史最高纪录2013年仅相差0.2°C,为近47年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第三位。其中7月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更是达到37.4°C,比历史平均值高1.0°C,历史排名第二。而8月的平均高温日数为28d,远远超过历史平均值12.1d,并且打破1998年8月的历史最高纪录26d,排名历史第一。2017年夏季共有四次典型高温过程,分别为7月5日-7月8日、7月10日-7月29日、8月2日-8月11日和8月13日-8月30日。其中第二次高温过程是2017年浙江地区最强的一次高温过程。过程中7月21日至25日连续五天日平均最高气温达到38°C以上,而在24-25日甚至超过39°C,历史上极为少见。对四次高温过程对应的500hpa高度场分析发现,第二次高温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现尤为强盛,位置较前一过程显著西伸北抬,此时浙江位于副高极值中心附近,因此高温过程强度大、持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