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盐碱化、生态用地减少、水体污染、土地破坏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加剧了人地矛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江苏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小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因此,客观全面地把握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探究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制度安排分析区域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作用路径。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刻画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并引入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生态环境驱动因素。最后,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机理分析。在探讨区域发展粤土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制度安排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经济发展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路径。社会发展主要通过区域城市化水平、人口发展及生活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路径。制度安排主要从政府干预、市场调节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路径。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机制,但两者都存在失灵缺陷,社会参与机制可以弥补两者不足,而当前,我国缺乏社会机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壤,又会减少社会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2)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符合江苏现状,方法可行。江苏全省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4.25,处于一般等级,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其中,扬州、苏州和常州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而徐州、宿迁和连云港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总体来看,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一般状态,而处于优、劣状态所占面积比例较小。同时,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整体高于其以北地区。(3)土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地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受到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化肥使用量、人口密度、非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因素的影响。从各因素粤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关系来看,非食品消费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粤其成正相关,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而化肥使用量、人口密度、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对生态环境状况有负作用,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从各因素的影响力度,非食品消费比重对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程度最大;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次之;地区生产总值、化肥使用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一倡导低碳生活,优化消费结构,提高非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二控制人口数量,引导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三提升城市化质量,兼顾生态环境;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增长;五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六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