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围绕俄能源博弈,博弈模式的选择关系着博弈的结果。中日俄三国就地缘政治而言均为东北亚地区的近邻大国,中日两国能源博弈和则两利,斗则俱损。然而,中日两国围绕俄能源的竞争与合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中蕴藏着机遇,同时也有挑战。地缘政治和能源市场等因素对中日两国围绕俄罗斯能源博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博弈论入手阐述了博弈论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中俄、日俄能源合作的现状。阐述了俄罗斯西倾东向的能源战略,俄罗斯力图通过能源外交促进其远东开发的顺利开展,提升亚太地区的大国影响。在俄东向能源输出战略下,中日围绕俄能源合作的主导权展开博弈。在“安大线”问题上中日陷入零和博弈之中,随后的泰纳线铺设问题中中日展开了非合作的非零和博弈。日俄、中俄能源合作中有利因素在于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地缘上中日都是俄罗斯的近邻,在市场互补性方面,中日两国对能源都具有强烈的需要,而且这种互补性能够满足俄罗斯国内的经济需要和远东发展需求。然而这种地理和经济上的有利因素并没有顺利的转化成为合作的动力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各自的内部因素,包括政治互信和市场结构两点主要因素。政治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而且中俄和日俄之间也分别存在着政治互信的问题,中俄之间限于领土“悬案”和“黄祸论”的影响,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四岛和历史纠葛,这种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在市场需求和能源合作中存在着需求单一和合作领域狭窄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力量的存在。美国是阻碍东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阻碍东北亚通过阻碍能源合作达到更深层的目的,延缓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制造热点事件来干预地区安全互信。中日两国在围绕俄能源博弈中应当避免零和博弈,在俄罗斯这块能源市场的的占有率上,应当秉承互利共赢的思想,加强三国之间交流与互信,增强中日、中俄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应当制定对俄能源战略,以适应俄罗斯远东发展和“西倾东向”战略,而且应当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中俄合作。良性的中俄、中日能源合作有利于地区间能源安全机制的构建,而中日两国的非零和的博弈能够促进这一机制的顺利形成,并且有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体系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