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伸展体制下,中下地壳发生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即拆离断层。褶皱(尤其是枢纽平行于拉伸线理的褶皱)是其中一种特有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典型构造。本文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中发育的褶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观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本文主要对拆离同期褶皱进行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分析,石英颗粒形态学和c轴组构分析。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中期(a2)、晚期(a3)。早期的褶皱主要表现为轴面与糜棱叶理严格平行化,并且轴面可见叶理化现象;中期的褶皱可见透镜体内褶皱或者片内无根褶皱,大量褶皱聚集成为褶皱群;晚期的褶皱表现为糜棱叶理的弯曲,包括鞘褶皱(如不对称或者Ω形褶皱)为特征。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递进剪切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每个阶段褶皱均是在X方向以剪切为主流,YZ面以纵弯褶皱作用为主;其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情况,这与糜棱叶理形成近乎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成因联系及时间关系。在形成褶皱的拆离作用过程中,整体处于稳定的剪切状态,剪切作用后期对褶皱转折端的影响更明显,表现为转折端各向异性更强,且发生了低温变形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