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因为之一,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50%~60%,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对胃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虽然疗效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体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随着现代肿瘤免疫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中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提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参与抗原的捕捉、加工、处理和提呈,成熟的DC是唯一能激活幼稚T淋巴细胞(na(i)ve T cell)的抗原呈提细胞,在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细胞免疫中起关键作用。   DC虽然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器官中,但在外周血中含量极少,仅占单核细胞总数的0.1%-10%,分离纯化困难,不能满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大量扩增高纯度DC是其研究的关键。为获得足够治疗量的树突状细胞,近年来,开展了体外多种不同前体细胞沿不同分化途径诱导扩增DC的研究,包括用人脐血、骨髓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祖细胞或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已获得成功。由于树突状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的CD34+造血干细胞,故从骨髓细胞中分离扩增诱导DC更易成功。本研究就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ftveddendritic cell,BMDC)制备的相关流程、添加GM-CSF、IL-4、TNF-α的剂量、时机、孵育时间等进行探究,探索、优化体外诱导和扩增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行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物检测以鉴定DC的成熟情况,摸索和印证DC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提高DC的产量和纯度。   DC除了通过特异性肿瘤单克隆抗体(McAb)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激活并调控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对机体免疫反应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外,还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过去多采用同位素法、染料排斥法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等方法检测DC抗肿瘤细胞的活性,这些方法虽各具优点,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小鼠DC在不同孵育时间、不同效靶比(E:T)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探讨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机制,为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DC进行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佐证。   方法:   选取四周龄615小鼠,雌雄各半,处死,无菌条件下收集并纯化骨髓细胞,应用小鼠GM-CSF和小鼠IL-4诱导培养骨髓细胞,于第8天加入小鼠TNF-α培养24小时,倒置显微镜观察第1、3、5、7、8、10天DC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及贴壁情况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7天、第10天DC表面标志物CD11c、DC86分子的表达。   将培养11天的树突状细胞悬液加入培养12小时的615小鼠胃癌细胞中,DC与胃癌细胞共孵育作为实验组,其效靶比分别为10:1、20:1、30:1;对照组分别单独加入胃癌细胞、DC和1640培养液。用MTT比色法分别测共孵育24小时、48小时的OD值,计算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数据统计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DC的制备   每只615小鼠能分离出约3×107个骨髓细胞,培养第2天,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到培养板底部有半贴壁细胞,少量细胞集落形成,簇状生长,细胞体积小,圆形,细胞无明显突起,大量细胞贴壁生长,有细胞聚集现象。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下这些细胞逐渐增殖,并且胞体逐渐增大,表面显示出不规则的突起,但贴壁能力相对下降,换液时轻微的吹打便可使其悬浮。培养第6天,较多细胞呈半悬浮生长,可见大量细胞集落形成,集落部分细胞表面出现毛刺样突起,并可见少量单个悬浮的典型DC。培养第7天,细胞集落变大,细胞体积增大,周边刺突明显,突起粗大、明显,细胞形态似星形或梭形。加入TNF-α48小时后绝大部分细胞悬浮,表面显示出明显的树枝状突起。经计数,1只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10d后DC的产量约为7×106。   2 DC标志物检测   分别收集加入TNF-α前及加入TNF-α48小时后的DC悬液,加入FITC anti-mouse CD11c、PE anti-mouse CD86单抗,避光孵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表面CD11c、CD86的表达情况,将加入TNF-α前后组作为实验组,将未加抗体的DC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CD11c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为:65.09±3.04%,加入TNF-α后为:70.99±1.44%(x2=6.625;p=0.097);CD86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为25.80±30%,加入TNF-α后为55.91±2.41%(x2=6.856;p=0.032),CD86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较加入后高,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1c的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后无差别(p>0.05)。   3 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   成熟DC与615小鼠胃癌细胞共孵育24小时,用MTT法检测DC在效靶比分别为10:1、20:1、30:1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22.62±2.94%、45.75±1.48%、74.24±0.34%,三组之间比较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显著性(x2=13.997;p=0.036),并随效靶比的增高而增高;共孵育48小时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28.32±3.27%、50.77±0.53%、79.90±2.65%,三组之间比较DC的杀伤活性有显著差别(x2=13.420;p=0.037);共孵育24小时各组与48小时各等效靶比组间比较无差别。对照组中DC、胃癌细胞、1640培养液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1提取纯化小鼠骨髓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TNF-α的刺激诱导产生的DC,经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表面标志物检测,证实数量较大、纯度较高,此方法稳定可靠。   2 MTT比色法测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时树突状细胞对小鼠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成熟DC对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加,随共孵育时间的延长杀伤活性有增加的倾向,从而为今后胃癌的临床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三明治教学法在小儿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7年12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小儿患者共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其中对照组
在病理诊断中,常规切面的观察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率.常规切片诊断水平反映一个病理医师的综合水平.病理切片检查的时间因切片诊断情况不同而异,常规病理切片,需要3-5个工作日
期刊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在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80例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在各个病程当中均需要配合有效的饮食控制,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了高血压、高血脂、肥
目的: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研究分析动态监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规范化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儿科收录的总计80例患儿为对象,皆实施动态监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帮助尿毒症患者延长生命的过渡方法.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和饮食方面出现了各种不良习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
期刊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妊娠期糖尿病初筛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78例为观察组,另择同期收治的血糖正常的孕妇
目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髓外与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
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SrCl2.6H2O水溶液对鲢鱼鱼种进行浸泡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鲢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鲢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 表明:4个试验浓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