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世界各国屡有关于两栖动物畸形数量增加和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的报道,究其原因之一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两栖动物的生境和发育造成了一定威胁,从而影响了其生存和繁衍,此威胁也可能影响到人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氟吗啉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杀菌剂,它是否对两栖动物具有发育毒性效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开展了氟吗啉对两栖动物发育毒性研究评价,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95%氟吗啉原药为实验材料,对两栖动物从胚胎发育毒性,急性和长期发育毒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以死亡率、畸形发生率、体重、体长、四肢发育、性别分化、遗传毒性及对脏器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等为指标评价了氟吗啉对两栖动物非洲爪蟾发育的毒性效应大小。实验结果表明:(1)在胚胎发育试验中,随着氟吗啉剂量的升高,死亡率和畸形发生率有所增高,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得出LC50(96h)值为83.15 mg/L,EC50(96h)值为76.65 mg/L。氟吗啉对非洲爪蟾的胚胎发育的致畸常数(TI)为1.01≤1.5,因此氟吗啉对非洲爪蟾的胚胎发育不具有致畸效应。但在氟吗啉浓度大于20 mg/L 剂量下,可明显抑制胚胎的孵化和体长生长。(2)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处在同一发育期的蝌蚪,96 小时LC50值比48 小时LC50值低。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蝌蚪,随着发育阶段的改变,发育后期的蝌蚪(46/47 期和48/50 期)要比发育前期的蝌蚪对化学物质氟吗啉表现更敏感。在46/47 阶段氟吗啉96 小时LC50值为22.79mg/L。(3)在长期发育毒性试验中,非洲爪蟾在染毒情况下与清水对照组和助溶剂丙酮对照组相比,体重减轻,体长和尾长较短,变态高潮期时间有所延长,发育有延缓现象发生,畸形发生率有所提高,成活率及变态成功率有所降低;对其肝组织和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氟吗啉没有导致非洲爪蟾各组的性别分化差异,因此不具有可观察雌激素效应;氟吗啉各剂量组对非洲爪蟾的外周血微核不产生显著差异,因此得出氟吗啉对其无遗传毒性。